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人人可以作詩人」—— 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4月14日講座

「人人可以作詩人」座談,由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康文署協辦,07年4月14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吸引了三百人聽講,演講廳座無虛席。左起:李歐梵教授、瘂弦先生、鍾玲教授。(林翠芬攝)

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4月14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人人可以作詩人」講座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人人可以作詩人」講座07年4月14日下午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講座嘉賓包括: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的台灣著名詩人瘂弦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李歐梵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鍾玲教授。瘂弦先生在座談中呼籲恢復中國作為詩國的傳統。

現任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的李歐梵教授在座談中笑道他是來聽瘂弦唸詩的!李歐梵教授指出,「瘂弦是台灣最早一代的現代派詩人。」
李歐梵教授笑道:「我突然有衝動寫詩呢!」李歐梵教授說他最近開始寫七言古詩。


瘂弦:恢復中國作為詩國的傳統!


瘂弦先生在座談中呼籲恢復中國作為詩國的傳統。

瘂弦先生說,寫詩的年齡愈早愈好。詩是訴諸感覺,兒童的感覺最敏銳。小孩子是天生的詩人;例如,成人說:「月亮出來了」,小孩子就會說:「月亮來了!」,是把月亮人格化,因此寫詩最好是從青少年開始。

「詩來自感覺,來自生活,不一定來自學問,詩寫得好就變成一門學問。當然,學問可以提高一個人生活的詮釋力和感受力。」瘂弦先生說。

詩的寫作技巧方面,瘂弦先生認為寫詩無需拘於理論形式。「詩是寫生活的感覺,那怕只是零碎的感覺,能生動地表現出來,就是好詩。經常想,就會有靈感。」
瘂弦先生指出,押韻是詩的一個特色,但並非絕對條件,詩中有內在音樂韻律就可以,即使不懂押韻也不是問題;至於主題思想也不成問題,詩是意象的藝術,是「表現」一件事,不是「說明」一件事;「詩是文字的精華,中文以無法勝有法,多讀書就會寫文章,且能暗合文法。」瘂弦說。

瘂弦說,詩人是社會的風景,「例如台灣一位很重要的詩人周夢蝶,已成為文壇傳奇,很了不起,一、兩百年之後,可能他的聲望會最高,比今日最高的詩人聲望都高,比今日最紅的詩人都紅。」

儘管城市生活繁忙,或者認為自己目前暫無機會寫詩,瘂弦鼓勵年青人可以先做「抽屜詩人」,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寫詩、唸詩,還可以在手提電話短訊中傳遞自己的小詩呢!

瘂弦在座談中朗誦了他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少作:
〈山神〉(1957)、〈上校〉和〈秋歌——給暖暖〉(1957年)
瘂弦這首題為〈秋歌——給暖暖〉的名作,其中最末一段是膾炙人口的佳句,詩中音樂節奏的設計,迴旋蕩漾。

「秋天,秋天甚麼也沒留下/只留下一個暖暖
只留下一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瘂弦說,「暖暖」只是個虛擬的名字,是台灣一個地方。「我覺得把它用來做為一個女孩子的名字也挺美。」

「寫詩對個人修養有好處,詩是非功利的,可以放鬆抒緩緊張的生活,給予人生迴旋的空間。詩帶來滿足快樂,即使一些年輕人「玩詩」也無所謂,詩可以是遊戲,但是一種嚴肅的遊戲。」瘂弦說。


瘂弦:年輕人談戀愛也應寫詩


瘂弦先生笑道,年輕人為了談戀愛也應該寫寫詩,了解詩,寫情書時詞彙也會比一般人豐富些。

瘂弦先生說,現在很多文類都跟詩混在一起,小劇場也用現代詩的語言。
「另外,社會上一項商品的成功,可能是廣告語成功;因此,詩的語言也可以進入商場,設計出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廣告,成為美麗的「市聲」。」」瘂弦說。


鍾玲:學好普通話 對寫作有幫助


著名詩人學者鍾玲教授也贊同瘂弦說中國是詩的國度,她說:「中國古代皇帝都會寫詩,如乾隆皇就最喜歡在古董上刻上自己的詩句。毛澤東也喜歡寫詩詞,不知道我們的特首寫不寫詩呢?溫家寶總理是寫詩的!寫詩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我們也希望下一代能繼承這傳統。我們浸大文學院每年舉辦兩次詩歌朗誦會,也希望恢復中國詩歌的傳統。」

有聽眾問香港人以廣東方言為母語,對寫規範語體文是否會有影響?鍾玲教授答道也不大成問題,例如已故作詞家黃霑先生在作品中就融匯了很多中國古典詩詞,也別具韻味;此外,應該學好普通話,對寫作有幫助。


另有讀者問詩對文化的影響?


李歐梵:香港廣告語有詩的韻味


李歐梵教授答道,「我剛來香港教書時非常喜歡看廣告,覺得廣告語很有韻味,我也喜歡聽廣東歌和粵曲,聽唐滌生的粵曲《帝女花》很感動,是非常好的古典詩詞,可以跟古代最好的戲曲劇作家的作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我感到香港廣告詞語有些衰退,流行歌曲的味道比不上以前那樣有氣派和韻律;初步結論也許是香港的高度資本主義社會影響詩的韻味,令詩的韻味開始減少,這就要靠年青一代努力了。」


「現在手提電話那麼普及,我們可以在電話錄音留言中錄下詩句跟朋友分享。」
李歐梵教授說。


鍾玲:做個有感覺的人!


鍾玲教授在講座中呼籲年青人:「讓心中那個性情中人的氣質發芽,開放自己,做個有感覺的人,讓自己對生活有感受,人人都可以做詩人!」

李歐梵教授說他認識一位內地詩人是經營地產業的富商,而且他公司中的高層主管人員都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由此可見詩人也可以做地產生意呢!

有聽眾問瘂弦最近有沒有寫詩?瘂弦答道沒寫詩,只寫詩論,「假如有一天想寫就寫,希望我是睡火山,還會有一天冒一點小火小煙呢!」瘂弦幽默地說。

瘂弦說,現在很多文類都跟詩混在一起,小劇場也用現代詩的語言。

*「人人可以作詩人」公開講座於07年4月14日下午在銅鑼灣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
講座嘉賓:瘂弦先生(台灣著名詩人)、李歐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鍾玲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
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此活動為浸大「通識天地」之認可活動。
日期:2007年4月14日下午3時30分至5時
地點:銅鑼灣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瘂弦先生簡歷(2007年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


瘂弦先生,原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縣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在湖南隨軍赴台,1953年畢業於台灣復興崗學院影劇系後,分配到高雄左營海軍電台工作;1954年10月與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被譽為詩壇「鐵三角」;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台台長,1968年以少校軍銜退伍,任《幼獅文藝》主編,帶起文藝風氣,1977年起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共二十一年之久。1966年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為期兩年,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
瘂弦的主要著作有:《瘂弦詩抄》(1959)、《深淵》(1968)、《瘂弦自選集》(1977)、《劉半農卷》(編)(1977)、《瘂弦詩集》(1981)、《中國新詩研究》(1981)、《我寫故我在》(編)(1995)、《如歌的行板》(1996)、《美麗新世界》(編)(1996)、《站在巨人肩上》(編)(1996)、《人生散步》(編)(1997)、《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編)(1997)及散文集《聚繖花序》(2004)、《弦外之音》(2006)、《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編)(1997)等。

李歐梵教授簡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專攻中國近代文學及思想史。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及哈佛大學中國東亞學系,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上海摩登》、《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西潮的彼岸》、《浪漫之餘》、《中西文學的徊想》、《狐狸洞話語》、《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狐狸洞囈語》、《世紀末囈語》、《東方獵手》、《清水灣畔的臆語》、《我的哈佛歲月》、《浪漫與偏見》、《又一城狂想曲》(2006)等。

鍾玲教授簡歷(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鍾玲教授生於重慶,成長於台灣,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區)、香港大學、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及高雄大學任教,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從事行政工作和學術研究,在浸大創辦國際作家工作坊,貢獻良多。鍾玲教授以詩、散文、小說著作聞名,其評論研究亦屢獲獎項,如《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中的中國文化模式》,創作出版有詩集《芬芳的海》;詩文集《美麗的錯誤》;散文集《愛玉的人》、《日月同行》、《大地春雨》及小說集《鍾玲極短篇》、《生死冤家》、《大輪廻》等。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