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

名學者柳存仁教授07年3、4月訪港出席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柳存仁教授(左)07年4月4日下午在中文大學馮景禧樓文學院會議廳主講「丘處機傳」,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第三講。(林翠芬攝)

柳存仁教授(右)07年4月2日傍晚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主講「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第二講,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李焯然教授主持,講座由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香港公共圖書館照片)


名學者柳存仁教授07年3、4月訪港出席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講述「《論語》與《春秋》」、「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和「丘處機傳」

撰文及攝影 :林翠芬

名學者柳存仁教授07年3、4月訪港出席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講述「《論語》與《春秋》」、「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和「丘處機傳」。正如李焯然教授形容,柳存仁教授風趣幽默,平易近人,樸實而真誠。九十高齡的柳存仁教授素有「會走路的百科全書」之譽,至今九十高齡記憶力仍很好。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辦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榮譽教授、名學者柳存仁教授任嘉賓講者,講座於07年3月底至4月初舉行,第一講「《論語》與《春秋》」於07年3月30日上午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舉行;第二講「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於07年4月2日傍晚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第三講「丘處機(1148-1227)傳」由中大新亞書院與中大中文系合辦,於07年4月4日在中文大學馮景禧樓文學院會議廳舉行。
柳存仁教授07年4月2日在中央圖書館主講「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
07年4月2日主持講座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焯然教授,形容柳存仁教授為人非常風趣幽默,平易近人,樸實而真誠。柳存仁教授有六個博士學位,除了本身的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另有五間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柳存仁教授在很多學術研究領域都甚有研究,包括研究中國小說史、道家與道術、道教版本學、翻譯等,在國際學術界享譽甚隆。九十高齡的柳存仁教授記憶力仍很好,素有「會走路的百科全書」之譽。
柳存仁教授在「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講座中深入淺出陳述,他指出,中國小說歷經幾千年的變化,歷史相當悠久。
柳存仁教授在講座中說:任何時代都有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甲骨文中有些表達情緒感情的文字紀錄,例如有一篇甲骨文內容是農夫盼天下雨,也可說是小說。
柳教授說,古代「小說」反映社會狀況和理念,從古書中可以了解一兩千年前古代的生活情形、事情、古代情調。如《戰國策》中有短故事。
柳存仁教授說,中國傳統舊小說最早在十六世紀已很像樣。從漢朝、南北朝、唐朝、到明清小說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短篇文言《聊齋》等。
柳教授說,他心目中的舊小說更舊,文言文,唐朝或以前的小說。先秦諸子故事,莊子動人的故事,不是小說,但有點小說的意思。
柳存仁教授在講座中指出,西漢的虞初是中國最早的小說家,他共寫了很多篇小說,可惜虞初當年的小說作品已無一流傳,只在由南北朝梁朝的《昭明文選》中得知。
柳存仁教授指出,西漢有小說,因皇帝要聽故事,養了一班人,皇帝出巡時很多車隊,有學問的讀書人坐車,坐在車隊中有文學家,在車上講故事給皇帝聽。(當時的小說是寫在木頭竹子上)(車隊中也有狗等動物,以打獵。)
另外,柳教授認為,文言文小說最早最好是南北朝時代的小說。
柳存仁教授指出,唐代小說的根源在《世說新語》。
唐朝文人寫小說。唐代小說傳奇(明代劇本也叫傳奇)。
唐代寫男女愛情故事如〈會真記〉(《鶯鶯傳》)、《霍小玉傳》。
柳存仁教授指出,中國小說受佛教、佛經的影響。佛教傳到中國,成為白話文小說的來源,(佛教變文(神奇故事)。
明代著名短篇小說《三言》和《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二刻《拍案驚奇》。
柳存仁教授在講座中述及長篇小說的簡本和繁本/長篇小說作者的考證。柳教授指出:「中國舊小說有短有長,一般來說《水滸》、《三國》一類的書是短的在長的之前發表,長篇《西遊記》的淵源是由短篇擴展而成。(北京大學圖書館有明朝短的《三國誌傳》版本。」
(按: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焯然教授在文中指出,對於《三國演義》版本研究,柳教授認為,羅貫中頗有可能撰寫《三國誌傳》,其後始有《三國誌通俗演義》。」)
此外,柳存仁教授在講座中又述及:廣東方言保存了很多古語,如廣東話說「落樓」,外省人說「下樓」;如廣東話把「賽跑」說成「鬥走」,「走」在古語中就是「跑」的意思,如「棄甲而走」。
柳存仁教授07年4月4日在中大主講「丘處機(1148-1227)傳」
柳存仁教授07年4月4日在中文大學馮景禧樓文學院會議廳主講「丘處機(1148-1227)傳」,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第三講,由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舉辦;講座由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洪年教授主持。
柳存仁教授指出:「全真信仰的歷史發展基本地就是三教融合的,全真教成為了道教發展中最為深入社會、深入民間的一派,很大可能是因其能夠吸收他派的知識之故。」
有讀者問有傳西遊記是元朝道教丘處機所作?柳存仁教授答道:丘處機是歷史上真有其人,蒙古成吉思汗在今天的阿富汗駐兵時,曾邀丘處機前往見面談話,這是歷史上真實有的事情。其後丘處機帶領十多名學生經長時期經內蒙、外蒙回新疆,費時甚長。丘處機跟學生合寫地理書西遊記,書中很多詩詞都是他作的,丘處機自己也有詩詞集存世。
(按: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李焯然教授在〈學通古今、博極中外--柳存仁教授的學術世界〉一文中指出:「柳教授在八十年代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西遊記》與道教的文章,並指出了丘處機與小說的密切關係,對《西遊記》的研究,影響深遠。」)
李焯然教授在文中指出,關於《西遊記》的淵源、版本、作者問題,「柳存仁教授認為百回本《西遊記》是《西遊記傳》以後的產物,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借鑑於朱、楊二本。」)(王國維著有《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
(筆者按:丘處機是金庸筆下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的人物「全真七子」之一,全真七子在歷史上真有其人:馬鈺、丘處機、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 郝大通、孫不二,俱擅詩詞。)
柳教授介紹讀者看全真教七人詩詞。柳存仁教授列出「全真七子」之著作:馬鈺《漸悟集》、丘處機《磻溪集》、譚處端《水雲集》、劉處玄《仙樂集》、王處一《雲光集》、郝大通《太古集》、孫不二《洞玄金玉集》。
柳存仁教授簡歷
柳存仁教授是華裔澳大利亞著名學者,1917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士;曾獲倫敦大學榮譽文學士、哲學博士及文學博士學位;是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的首屆院士、英國及北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會員。柳存仁教授是世界著名漢學家,在許多領域的考証有突破貢獻;他的研究集中在道教史、明清小說和中國古籍等方面,其成就在國際漢學界有很高的地位。
柳存仁教授著作等身,包括:《上古秦漢文學史》(上海/1948/2001)、《庚辛》 (1949/香港)、《人物譚》(1952/香港)、《中國文學史》(1956/香港》、《中國文學史》(1968)、《青春》1968/香港)、《和風堂讀書記》(1977/香港) 、《和風堂文集》 (1991/上海)、《和風堂新文集)(1997/台北)、《中國傳統小說與社會》(1998/新加坡) 、《道家與道術:和風堂文集續編》(1999/上海) 、《道教史探源》(2000/北京) 、《中國大文學史》 (2001/上海)、以及翻譯巴金先生的《寒夜》(英譯) (2002) 等。另有: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中譯為《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1967)、New excursion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 (1984)等。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6月8日星期五

城市文學節2007——「城市變遷與文學之路」07年3月30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2007年3月30日上午城市文學節開幕座談會在城大舉行。十多位文學名家應邀出席公開座談會。左起:鍾玲教授、 瘂 弦先生、葉輝先生、陳義芝先生、鄭愁予教授、吳宏一教授、鄭培凱教授、白先勇教授、張大春先生、劉紹銘教授、章詒和女士、毛尖女士、董橋先生。(特約攝影:馬嘉鍵先生攝)


城市文學節2007——「城市變遷與文學之路」07年3月30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特約攝影:本港資深攝影工作者馬嘉鍵先生

由香港城市大學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第二屆城市文學節,以「城市變遷與文學之路」為主題,07年3月30日至4月2日舉行,多位海內外文學名家應邀到訪香港和澳門出席盛會,包括旅美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教授、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著名文學評論家、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劉紹銘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本港名作家董橋先生、《往事並不如煙》作者、北京作家學者章詒和女士、台灣小說家張大春先生、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陳義芝先生、本港詩人葉輝先生、上海作家毛尖女士等,在公開座談會交流創作心得,推動文學創作發展。

第二屆城市文學節開幕暨座談會於07年3月30日上午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由城大校長張信剛教授主禮;07年3月30日上午開幕座談會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及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講座教授吳宏一教授主持。與會文學名家並出席同日下午的分組交流會,現身說法,就散文、小說及新詩的創作與聽眾討論交流,分享人生經驗的寶貴看法。

章詒和訪港出席07年3月30日「城市文學節」 座談

來自北京的章詒和女士是已故著名藝術家章伯鈞之女,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研究員,章女士從事戲曲文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 近年撰寫了多部文學作品包括:《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往事並不如煙》、《一陣風,留下千古絕唱》等,在海內外是引起很大回響的暢銷書,在內地則受爭議。 不過這次她仍能訪港出席「城市文學節」,仍令人欣慰。

在07年3月30日上午開幕座談會,章詒和女士說:文學是無情的領域,就看是否能堅持,好的作品遲早會冒出。

劉紹銘教授說:寫甚麼沒有問題,怎樣寫才是最重要的訓練。

主持人鄭培凱教授稱許台灣小說家、曾任台灣《中國時報》副刊「人間版」編輯 的張大春是非常會講故事的小說和散文作家。
談吐幽默的台灣著名小說家張大春先生說,他自己過去一年致力學習詞彙來歷掌故的變化,「我也許會變成詩人呢!」他笑道。


旅美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教授說很懷念當年在台北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年代,很多名作家重要的作品都是在《現代文學》發表的。
近年致力推廣崑劇的白先勇教授說,中國大陸現在最需要的是推廣傳統文化教育。(白先勇教授策劃的崑劇《牡丹亭》青春版,也是由這次第二屆城市文學節的贊助機構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持的。)

白先勇:香港是寫小說的好地方

白先勇教授說,他在1948至1950年曾在香港住了三年,對香港有感情,感覺很親切,其後也常到訪香港,看到香港的變遷,深受啟發。
「香港有很好的條件,應該是創作小說的好地方,香港文學將來一定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一席位。」白先勇教授說。

「香港這地方有不同於大陸和台灣的特色,是非常獨特的地方,人口密度高,可以有太多故事寫小說。(筆者按﹔白先勇教授在六十年代中(1964年)也曾以香港為題材寫過一個短篇小說《香港——一九六○》)。

白先勇教授說,他近年常應邀來港參加文學活動,和為中學生文學活動擔任評審,這些活動很有意義,「我們從事文學創作也是從中學時代開始培養的!希望香港文學更繁榮起來!」他說。

白先勇教授生於桂林,其父為白崇禧將軍。白先勇教授四五十年代在香港住過三年,讀小學和中學。其後赴台,在台大外文系畢業。
六十年代,白先勇 與陳若曦和歐陽子等在台北創辦《現代文學》雜誌。
白先勇教授旅居美國四十多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部教授中國文學。

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說,一個城市若能在文化上傲視於世界其他地方,就是文化的中心,他說,澳門近年開始力爭上游,舉辦了一些藝術展覽,世界級的文化活動。

現任台灣《聯合報》副刊編輯的台灣詩人陳義芝先生說,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城市,能舉行城市文學節這樣的文學盛會。
陳義芝先生說,文學的想像空間來自城市,也是創作的另一居所,心靈的景象,文學狀況——空間與時間的系數,作家取材的對象。在城市感觸最深的是歲月變遷的滄桑情懷。城市不斷更新,有的保留下來的小巷、未拆的老房子,廢墟似的美學,非常特別。城市變遷,而文學心靈的關懷不變。

葉輝 : 城市變遷正可作寫作靈感來源

本港著名詩人葉輝先生形容自己是土生土長、離不開香港的「香港仔」,他講述在香港感受城市變遷的感慨。童年熟悉的村落,如今整個山頭已沒有了。「假如對城市的懷念是由於一些地方消失,城市變遷的變與不變,正可作為我們寫作的靈感來源。」葉輝先生說。

曾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的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應香港浸會大學之邀訪港講學,他講述在香港逛公園第一次見杜鵑鳥,想起英國詩人雪萊的名句,而我國唐詩也有「望帝春深託杜鵑」之語,又在香港第一次看見洋紫荊、木棉樹。瘂弦先生以詩人敏銳的觀察力談到他這次在香港住下來觀察受啟發,感到香港是世界上保留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最土與最洋的結合得很好。

浸大文學院院長、著名詩人學者鍾玲教授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她在香港任教時,有一次晚上與台灣來的友人從港島駕車去位於沙田馬料水的中文大學出席學術活動,出了獅子山隧道,才發覺路旁已建滿高樓大廈,燈光閃爍如星,感到自己好像在開太空船呢!因此寫了一首詩〈望出太空船〉(1988)。

鍾玲教授又說,她很喜歡去行山,經常跟香港城市大學的鄭培凱教授帶領的行山隊去行山,爬過不少山嶺。「香港是被大自然包圍的市中心,在香港可以在山水與大都會中自由進出。」她說 。

章詒和女士說,中國需要走法治的道路,許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爭取。

有聽眾問現任《蘋果日報》社長的董橋先生,他身為報社高層對自己文學創作的影響,董橋先生答道:有很大幫助,在報館工作,每天跟全世界的新聞接觸,那種感覺很好,對寫作的幫助很大。

有讀者問章詒和女士為甚麼對寫戲劇界老前輩的故事那麼有興趣,章詒和女士答道:「因為這是我的專業,我做了四十年,絕大多數戲劇界老前輩我都認識,我很少寫自己不認識的人!藝人是獨特的一個群體,沒有一個群體像他們那樣神秘!演員需要神秘感。」

城市文學節07年3月30日下午小說組交流會:白先勇教授(左一)、張大春先生(左二)、劉紹銘教授(右一)、鍾玲教授(右二),圖中為主持交流會的馬家輝博士。(林翠芬攝)

白先勇:「每個人都是一本小說!」

白先勇教授07年3月30日下午在城市文學節的小說組交流會中鼓勵青年人創作,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寫,每個人都是一本小說!只是要思考怎樣去寫就是了!」作者一定要為表達故事內容找最合適的手法。這是值得研究的小說寫作技巧。

白先勇教授指出,小說的開頭一段第一句很重要,定了全個小說的調子。
(白先勇教授在1950年曾在港居住,他記得當時住在尖沙咀金馬倫道。)

鍾玲: 香港人應寫香港人的故事

鍾玲教授在城市文學節07年3月30下午的小說組交流會說,小說作為藝術,要寫得吸引人,讓讀者完全投入,作者需在技巧上下功夫。例如替小說人物起名字,可以找跟人物個性配合的名字。

鍾玲教授說:香港是商業掛帥的社會,在五、六十年代有《中國學生周報》,在七、八十年代有《素葉文學》——香港有西西、也斯、吳煦斌、辛其氏等非常優秀的作家,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台灣洪範書店也出版過香港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

鍾玲教授說,早年張愛玲由上海移居來港,就曾寫過香港的故事。香港人應寫香港人的故事,就看有沒有心、有沒有持久力。

鍾玲教授指出,現在香港社會文學獎項很多,以前有中大、港大兩間大學學生會合辦的「青年文學獎」,發掘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作家,現在香港社會上有更多文學獎鼓勵青年人寫作,包括城市文學獎(香港城市大學)、大學文學獎(香港浸會大學)、新紀元全球青年華文文學獎(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香港公共圖書館的中文文學創作獎。

城市文學節07年3月30日下午散文組座談會:左起:名作家 董橋先生、主持講座的名學者李金銓教授、北京著名作家章詒和女士、和另一位女作家毛尖女士。(林翠芬攝)


在 城市文學節07年3月30日下午新詩組的交流會中,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說,新詩是間接表達的方式,(革命詩則是直接地寫),例如中國古代的贈答詩就是中國古典詩最多的典型。

有讀者問及我國領導人常在講話中引用一些詩句(例如溫家寶總理曾引用我國已故名詩人艾青的詩句),鄭愁予教授說:「領導人能引用自己國家詩人的詩,是高文明的表現。」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帝王領袖也都多數愛寫詩,如唐明皇和清代康熙等。

鄭愁予教授說,艾青的詩寫法比較直接,筆下最動人是對國家民族的愛。

筆者按:艾青是對祖國深懷熱情的詩人。他有一句名句:「為甚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艾青寫於1939年的名句。(艾青先生於一九九六年五月病逝北京,享年八十六歲)。

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在下午新詩組的交流會中說,現今很多小說敘述語言就是詩,有些實驗電影也有所謂電影詩,商業廣告中也套用詩的語言;產品成功可能是由於一句廣告語或一個產品名字的成功,由此可見詩還真有用處呢。

鄭愁予教授說,詩記錄反映一剎那的情緒和意象。詩的語言無論直接或間接,都需要讓人讀後有感受,不要有廢話,這是語文的基本要求!

鄭愁予教授指出,美國很多優秀的劇作家都是寫詩出身,他們把寫詩鍛鍊對文字的控制應用於劇本寫作中,因此劇作的可讀性高。寫詩的商界優秀廣告家創作廣告起名字,靈感也會多一些呢!

現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的台灣詩人陳義芝先生說,現實中不可能有出軌的思想,卻可以藉寫詩別有寄託,一個人平靜孤獨時,寫出的作品最可靠。


城市文學節07年3月30日下午新詩組交流會:鄭愁予教授、瘂弦先生、陳義芝先生、葉輝先生在講座後與聽眾們合影。(林翠芬攝)


城大舉辦城市文學獎 推動青年文學創作

2007城市文學節大會特別新增「與青年作家對話」交流會,邀請王貽興先生等本港青年作家在07年3月31日早上與青少年分享文學創作心得。文學節最後一天的活動於4月2日在澳門舉行。

多位文學名家並為「城市文學創作獎」評審。2007年的「城市文學創作獎」參賽資格擴展到15至24歲的港澳青年,反應比06年踴躍,得獎結果已公佈。
可在城大網站瀏覽http://www.cityu.edu.hk

香港城市大學一向致力於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城市文學創作獎」是2007年「城市文學節」的其中一項活動,「城市文學創作獎」自2006年首次舉辦,港澳地區大專生踴躍投稿,參賽作品共190篇;上屆得獎作品刊登於2006年7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的《城市文學》創刊號,內容可在城大網站瀏覽 。
(http://www.cityu.edu.hk/lib/digital/citylit/CityLiterature-2006.htm)。

城市文學節(http://www.cityu.edu.hk/ctspc)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合辦及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6月1日星期五

國際道德經論壇07年4月 在 西安——香港 隆重舉行

國際道德經論壇盛會於2007年4月21-27日在 西安——香港隆重舉行,圖為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於2007年4月27日下午在香港灣仔伊館講道,將《道德經》智慧與港人分享。 (林翠芬攝)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國際道德經論壇2007年4月21-27日在 西安——香港 隆重舉行

撰文及部份攝影:林翠芬


「和諧世界‧以道相通」。我國先賢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寫下的《道德經》,全文雖只有五千字,卻是傳頌千古,為世所尊崇的經典名著。國際道德經論壇盛會於2007年4月21-27日在 西安——香港隆重舉行,其中07年4月21日下午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萬人齊誦道德經活動,己向健力士世界大全申請,列入「最多人同時集體發聲誦讀」的世界紀錄。

筆者無緣參加萬人齊誦道德經活動,而有幸在07年4月27日論壇閉幕禮得睹來自武當山的道長示範正宗武當武術,原來武俠小說中的武當劍陣是真的存在的呢!

此外,筆者07年5月初參觀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舉行的「大道流行——《道德經》版本展」展覽,最特別是得見戰國竹簡《道德經》。以前聽聞古代竹簡,未嘗親見,這次有機會一睹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竹簡文物,實屬難得。

崇尚自然 尊重生命


國際道德經論壇資料指出:「和諧文化、生態環保、現代管理、養生健康,都是現代社會重視的課題,而我國先賢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寫下的《道德經》中已 述及這些議題。「《道德經》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倡導抱樸守真的人生態度,啟發人類認識自我。」

從古都西安到香港的思想文化盛宴

2007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而位於陝西西安古樓觀老子說經台亦舉行擴建落成大典,「道教界希望藉此盛事,搭建弘揚《道德經》思想的平台。」
內地和香港道教界於2007年4月在西安和香港舉辦「國際道德經論壇」。
「從文化古都西安,到現代國際都會香港,這是一次精神朝聖之旅,也是一次思想和文化的盛宴。」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及中國道教協會於二零零七年四月廿二至廿七日聯合舉辦「國際道德經論壇」,邀集海內外的道教領袖、專家、學者以及文化、經濟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深入探討道德經的思想,尋找啟示,以期增進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群的和諧。

香港大球場萬人齊誦道德經 申請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


是次「國際道德經論壇」由陜西組委會與香港組委會承辦,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週年慶典活動之一。論壇於07年4月21日在西安開幕,07年4月27日在香港閉幕,期間在香港和內地舉行連串活動,包括西安老子說經台擴建落成大典、祈禱世界和平法會、《太平頌》音樂歌舞晚會、《道德經》版本展、道教音樂會、《道德經》講座等。

其中07年4月21日下午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萬人齊誦道德經活動,已向健力士世界大全申請,列入「最多人同時集體發聲誦讀」的世界紀錄,共同締造歷史。

湯偉奇:共同建構和諧社會

國際道德經論壇香港組委會主任委員湯偉奇先生在序文中說:「《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文本載體之一,也是被翻譯成外文版本和語種最多的中國典籍,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被公認為人類文明的傑出成果。《道德經》全文雖只有五千言,卻道出了宇宙的生成、人生的哲理、應世的態度,內容博大精深,蘊含無窮哲理。」

「期望大家能加深對《道德經》的認識,在立身處世上獲得啟發 ,共同為建構和諧社會而努力。」湯偉奇先生說。

道是中國的文化密碼

大會介紹論壇概況的簡介說:
「道是中國的文化密碼。」

「當人類共同謀求一個和諧世界,道——人類共同的精神價值取向,成為一座交流的橋樑,一條心靈的通道。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萬人齊誦道德經‧創健力士世界紀錄

國際道德經論壇香港組委會於二零零七年四月廿一日下午在香港大球場舉行「萬人齊誦道德經」活動,主題為「和諧社會,道德教育」,逾萬人出席盛會,集體誦讀《道德經》章節,香港組委會並將是項活動向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申報為「最多人同時集體發聲誦讀」的世界紀錄,共同締造歷史。
會上並有多位名人簡介《道德經》項目,加深大眾對《道德經》和諧思想的認識,弘揚中華道德文化,共建和諧社會。地產界名人施永青先生、影視紅星曾志偉先生等出席活動,與市民分享《道德經》對他們的影響。
同場還有精彩的武當武術表演、龍獅表演及千人太極操等。

國際道德經論壇系列活動包括:

國際道德經論壇07年4月26日在理工大學展開

論壇總體發言及專題發言於2007年4月26日下午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
07年4月26日下午在理工大學展開的國際道德經論壇,三百多位海內外道教界及著名學者應邀雲集盛會,圍繞《道德經》與四個專題「和諧文化、生態環保、現代管理、養生健康」發表報告和討論。
(論壇場內設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
道教音樂匯演於2007年4月26日晚上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
武當功夫源遠流長,舉世聞名,今次大會邀得來自武當山的道長,在07年 4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的音樂匯演上示範正宗的武當武術,配以武當樂韻會知音。此外,來自國內不同地區的道樂團演奏多首著名道教樂曲,市民免費入場,有幸欣賞悠揚的武當樂韻和精采的武當功夫表演。

任法融道長與港人分享《道德經》智慧

論壇總結於2007年4月27日上午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
任法融道長講道、謝恩、宣言及論壇閉幕禮於2007年4月27日下午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論壇場內設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
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於2007年4月27日下午在香港灣仔伊館講道,將《道德經》智慧與港人分享。

07年4月27日論壇閉幕禮,道教界祈禱世界和平法會 上表謝恩儀式:81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新加坡及台灣五地的高道進行上表謝恩宗教儀式,感謝天地恩典,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和諧。
07年4月27日閉幕禮上大會宣讀國際道德經論壇宣言,由中國道教協會張繼禹副會長宣讀中文宣言,香港道教聯合會湯偉奇主席宣讀英文宣言,展示《道德經》智慧帶領人類在廿一世紀和諧共存,達至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大會主禮嘉賓致辭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葉小文會長、國際道德經論壇香港組委會湯偉奇主任委員。
大會上全體齊誦《道德經》。

大道流行——《道德經》版本展


「大道 流 行——《道德經》版本展」於200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舉行,展覽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主辦、康文署、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國家圖書館協辦,國際道德經論壇香港組委會承辦。

《道德經》版本展覽展出數十件珍貴的道教文物,其中11件更屬國家一級文物,是首次到香港展覽,包括湖北荊門郭店 出土、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戰國竹簡《道德經》,和 明代《正統道藏——道德真經集義》 。

展覽資料指出,《道德經》是擁有最多外文譯本的中國典籍,歷代註本無數。 是次展覽展出自春秋戰國至現代的《道德經》版本、註本,及各種不同的外文譯本,供市民免費參觀。

世界首次大規模《道德經》版本專題展覽

展覽資料指出,如此大規模的《道德經》版本專題展覽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展品包括考古發現最早的戰國竹簡、歷朝各種《道德經》版本注本,現代讀語本、多種外文譯本,和展出一些相關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十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指出,《道德經》是春秋末期偉大思想家老子所著,「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
《道德經》是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無為而無不為」的實踐智慧,追求自由與和諧。

內涵深邃、詞句精煉的「哲學詩」

展覽資料指出,《道德經》是道教根本經典,內涵深邃、詞句精煉的「哲學詩」。
「《道德經》文約義豐,思想深邃,富有詩韻的語言,探討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規律,治理國家、身心修養等,提出「道」、「自然」、「無為」等著名哲學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巨大影響。」

展覽資料指出,《道德經》早在唐代已被譯成梵文,《道德經》在明清時期傳到西方,受廣泛注目,備受重視。已知西方最早的道德經譯本,是十八世紀末由一位耶穌會傳教士翻譯的拉丁文版本。目前《道德經》的外文譯本,已近五百種,共三十幾個語種。該次展出的外文譯本共三百餘本,包括三十種文字。

十一件國家一級文物首次到香港展覽

「大道 流 行——《道德經》版本展」於200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舉行,十一件國家一級文物首次到香港展覽 :
1.《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本願經》
明代萬曆年間刊印,北京南城三教寺遺址夾牆發現明代道教銅像,像腹中藏經書、銅鏡等文物。北京白雲觀珍藏,這次是首次離觀外展。

2.明《正統道藏‧道德經集義》(共兩冊)
《道藏》是道教經書總集,明成祖命張宇初天師重修。這部是流傳至今的《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年間續補,名為《萬曆續道藏》。
這部明版《道藏》,由北京白雲觀珍藏,這次是首次拆套拿出展覽。是國家一級文物。

3.老子道德經《太上玄元道德經》
小楷帖,元拓本。 此帖封面有章鈺之題簽並書:「元刻元拓,前人所謂親見仙人吹玉笛也。茗簃秘笈。」

4.戰國竹簡5枝
1993年在湖北荊門市楚墓出土竹簡,其中有三組竹簡是關於《道德經》,為公元前278年(即距今2285年前)戰國時代文物。
這三組竹簡主要為今本《道德經》前60章的內容。這次展出保存較完整的5枝竹簡《道德經》,是國家一級文物,由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借展。

5.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山東出土,現存山東博物館。

6.隋代開皇十一年銅老子像。
隋文帝時期「道民」孔鉞所鑄,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在山東省博興縣發現,是目前已發現最早一尊銅鑄老子像。
山東省博物館藏品,國家一級文物。

7.老子道德經五千文(甲本),
唐寫本。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文獻中也有道德經版本,是《正統道藏》未收。

8.《老子道德經義疏》,是唐初寫本,現存英國國家圖書館。

9.《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宋刻本,孤本。

10老子鬳齋口義——元刻本,孤本。

11.唐杜君秀造像碑——
唐杜君秀造像石碑是唐代睿宗景雲二年道教信徒杜君秀所造,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國家一級文物,在山西省芮城縣發現出土,現存山西省博物館。
石碑上層中間有老子趺坐像,兩旁有侍者,左右外側有兩力士像;下層中間香爐旁兩側有造像人杜君秀師徒像。

順治帝御註道德經

此外,筆者參觀「大道 流 行——《道德經》版本展」,得見展品中還有不少富特色的珍貴文物,如:
「御註道德經」(一函二冊),是清朝順治朝宮本,為順治帝御注。(中國道教協會藏品)。

〈金液還丹印證圖〉,清代手卷絹本,長約十四米,圖中分抱元、朝元、還元等廿個步驟,講述煉丹過程。此畫是北京白雲觀的藏品,曾赴美展出。

吳道子畫老子像拓本(蘇州市玄妙觀藏品)。

愛因斯坦家中也有德文本《道德經》

展覽指出,《道德經》在外國也有很大影響力,據2000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引述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憶述他當年在愛因斯坦家中所見,愛因斯坦家中書架上也有德文本的《道德經》。陳省身教授指出,西方科學家大多喜歡老莊哲學,崇尚自然。

托爾斯泰也曾編譯老子道德經

此外,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也曾編譯老子道德經,在俄流傳,托爾斯泰並曾形容自己受《道德經》影響「巨大」。

得見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竹簡文物


筆者參觀「大道流行--道德經版本(文物)展」展覽,感到最特別是得見戰國竹簡《道德經》,以前聽聞古代竹簡,未嘗親見,這次有機會一睹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竹簡文物,實屬難得。

此外,我在展覽中特別留意到清順治帝御註道德經。筆者是武俠小說迷,金庸先生筆下《鹿鼎記》,順治帝出家五台山,原來順治皇帝對道家經典也有研究。

曾特首伉儷參觀「大道流行——道德經版本(文物)展」


筆者瀏覽國際道德經論壇網站http://www.ddjforum.org/資料獲悉,香港特首曾蔭權伉儷 在07年5月6日 參觀了「大道流行——德經版本(文物)展」 。07年 5月6日上午十一時半,香港特首曾蔭權伉儷,在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吳志華助理署長和香港文物探知館丘劉群有館長陪同下,參觀了「大道流行——道德經版本(文物)展」,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員吳王宜峨及國家圖書館副研究員趙前為曾特首伉儷介紹展品,並介紹說,以《道德經》版本為專題的展覽在國內外是第一次。
曾特首參觀後對隨展組說,「展覽非常好,展品很珍貴,感謝你們帶來了這樣好的展品,非常感謝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 曾特首伉儷參觀後與隨展組全體成員合影留念。

海內外名學者為「國際道德經論壇」題辭


筆者瀏覽國際道德經論壇網站http://www.ddjforum.org/,得見多位海內外名學者為是次國際道德經論壇題辭:

北京名學者季羨林教授題辭:
「弘揚中華道德
締造國際和諧」

香港名學者饒宗頤教授題辭:「和諧興道」。

澳洲人文科學院院士、名學者柳存仁教授題辭:
「娟娟嶺表峯 持以比佳士
蕩胸生層雲 俯視但一氣。」

北京名學者馮其庸教授題辭 (大意如下):老子一書是我國早期的哲學經典著作……豐富的思想內涵。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它,使它在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積極作用。

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施舟人教授Prof Kristofer Schipper題辭: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美國人文藝術科學院院士、名學者杜維明教授題辭 :
「道儒互補 佛道對語體現了民族精神」

(筆者按:國際道德經論壇詳情可瀏覽國際道德經論壇網站http://www.ddjforum.org/
有《道德經》的錄音可供下載。

國際道德經論壇詳情亦可瀏覽香港道教聯合會網站http://www.hktaoist.org.hk/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