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余光中教授談《桃花扇》的歷史意義 ——07年2月6日香港大學文學講座

07香港藝術節二月廿四、廿五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江蘇省崑劇院《1699‧桃花扇》(青春版)(劇照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台灣名詩人余光中教授○七年二月六日在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主講:「桃花扇:情人淚與烈士血」,旁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左)。(林翠芬攝)

*香港藝術節協會行政總監何嘉坤女士(右一)、余光中教授(右二)、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左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左一)於○七年二月六日在港大講座合影。(林翠芬攝)


*余光中教授(右二)07年2月6日訪港出席港大講座,與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伉儷(左二及右一)和港大中文系主任單周堯教授(左一)合影。(林翠芬攝)

*余光中教授07年2月6日在香港大學演講後,與聽講的香港真光中學女同學們合影。後排左二為單周堯教授。(林翠芬攝)


香港大學2007年2月6日文學講座
余光中教授談《桃花扇》的歷史意義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歷史興亡,當中有太多人世間悲歡離合的遺憾——英雄壯烈殉國,而愛情在大時代劫難中亦唯有以悲劇告終;文人以春秋之筆借愛情故事寫興亡之感,「歷史的遺憾往往要文學來補償!」


台灣名詩人余光中教授為07香港藝術節江蘇省崑劇院《1699‧桃花扇》(青春版)擔任文學顧問,○七年二月六日下午在香港大學主講「桃花扇:情人淚與烈士血」,並於二月七日下午在香港城市大學主講另一次關於《桃花扇》、題為「讀者與觀眾」的文學講座。



「桃花扇:情人淚與烈士血」文學講座○七年二月六日在港大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舉行,反應熱烈,共有三百五十人聽講,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八十周年學術講座」第二講,是次活動由香港藝術節協會、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合辦,並獲港大人文基金贊助。余光中教授在講座中為聽眾詳細剖析《桃花扇》的文學技巧和藝術成就,以及講述該劇的時代背景、劇中人物關係、舞台佈景與服裝等。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尚任(1648-1718)所著歷史劇,乃崑曲代表作,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之一。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余光中教授說,孔尚任寫《桃花扇》,以春秋之筆評說歷史人物是非,亦屬繼承孔子之功業。孔尚任用了十多年時間做考證功夫,寫下《桃花扇》一劇,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傑作。



余光中教授說,他非常佩服《桃花扇》的作者;而自己生於南京,義不容辭,接受為07香港藝術節江蘇省崑劇院《1699‧桃花扇》(青春版)一劇擔任文學顧問。



余光中教授指出,《桃花扇》一劇用秦淮名妓李香君與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的愛情故事,來寫興亡之感。劇情反映南明王朝如何覆滅,明末愛國名將史可法如何守揚州為國犧牲,烈士流血,悲壯感人。



秦淮名妓李香君不願接受奸臣閹黨阮大鋮贈金妝奩,得罪權貴,後來奸官逼她改嫁為妾,李香君堅拒逼婚,寧死不從,以頭觸地,血濺侯方域所贈之扇上,經青樓常客楊龍友添枝加葉點染繪成桃花。

「歷史的遺憾往往要用文學來補償。」余光中教授說道。例如屈原的《離騷》,而孔尚任的《桃花扇》亦然,在劇中向忠臣致敬,譴責奸臣。(余光中教授也曾為史可法寫《梅花嶺》一詩。)



余光中教授說,他當年(1946年)在南京大學唸一年級時初讀《桃花扇》時,也能體會劇中的歷史感,因為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都不長久,太平天國亦然。」而他唸大學時期正值淮海戰役,國共兩黨內戰,在安徽和江蘇一帶打仗,當時已感受到時局變遷,意識到國民黨在南京的時日亦已不多了。


一九四八年,余光中隨家人南遷,轉到福建在廈門大學就讀,次年又到香港住了一年,但因兩地學制銜接不上,故在香港的一年未能上大學,成了「失學青年」,相當苦悶,不過在那一年內他也看了很多書,還翻譯了一些文章在《大公報》發表。



春秋之筆‧以史為鑑
講座中有聽眾問,《桃花扇》原作於清初(1699年完稿),距今三百多年,幾百年前的歷史而能打動現代人心,時代意義是甚麼呢?

余光中教授答道,《桃花扇》的故事前景是愛情故事,而背景是孔尚任以春秋之筆刻劃亡國之鑑,譴責權奸,劇中抒發民族感情,蘊含重大歷史意義,亦足堪現代青年人學習。

余教授指出,從《桃花扇》一劇體會,明末文臣窃權,武將為爭私利不聽命,不肯為國犧牲,以致史可法雖然身為兵部尚書,但不能部署,沒有補給,援兵又不至,致英雄殉國,大好河山落入異族統治,教人傷感。後人實應以史為鑑。

《桃花扇》一劇的結局,一雙情人李香君與侯方域,歷盡千山萬水,滄桑劫後重逢於南京郊外一道觀,本應團聚結合,再續前緣,但因棲霞山上張道人一席話驚醒夢中人,而恍然大悟,國破家亡,兒女私情又何足道,故雙雙遁入空門,了卻紅塵。

真實的歷史卻不是這樣浪漫,侯方域後來曾中試。「文學與歷史並不完全相合。」余教授說。不過,李香君出家倒是合符劇作家孔尚任的原意的。

余光中教授指出,孔尚任生於明亡之際,也許從長輩口中聽了很多民族劫難的故事;而身為孔子後裔,是中國文化繼承人,定然有很多感想。《桃花扇》一劇寫於清代,因此孔尚任下筆只能低調,對流寇不假詞色,提及清兵入關卻不能講得太清楚,(後來康熙也喜歡看《桃花扇》)。

曾翻譯王爾德劇作
余光中教授謙稱自己以往對中國古典戲曲沒甚研究,他與戲劇的淵源是曾翻譯英國著名劇作家王爾德的三齣喜劇作品,包括《不可兒戲》(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兩度演出,楊世彭執導,古天農主演)。

「青春版」推廣中國傳統戲曲
中國崑曲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可惜現時青年一代看中國古典戲曲的已愈來愈少。余光中教授說,戲曲界用「青春版」形式推廣,最低限度可以把多一些觀眾拉回來。至於年輕演員能否演繹劇中神韻,余光中教授說,演員若能投入角色,自能跨越年齡界限。

近年台灣一些有心人把中國大陸戲曲劇團引進台灣,讓一些觀眾有機會初次觀賞傳統戲曲的演出。旅美名作家白先勇教授早年就寫過小說《遊園驚夢》,白先勇教授近年忙於為崑劇奔走,曾任崑劇《牡丹亭》青春版的策劃人。

「我是余光中的秘書!」
七十九歲的余光中教授現居台灣高雄,任中山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仍忙於演講、擔任文學評審等活動和寫稿。
「可是我僱不起秘書!」余光中教授笑道:「我現時三份之二時間是忙於原應由秘書做的事務,另三份之一時間才是做回自己呢!」因此他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我是余光中的秘書〉。

余光中教授最近的詩作包括為四川著名女畫家江碧波繪畫的敦煌飛天配寫了六首詩;另外又為屏東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寫了詩,這些新嘗試,余教授形容是「作家的社會責任,也是對自己的考驗。」

香港藝術節演出《1699.桃花扇》
繼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的崑劇《牡丹亭》青春版後,由台灣名詩人余光中教授擔任文學顧問的崑劇《1699.桃花扇》(江蘇省崑劇院演出的香港藝術節07年節目),於○七年二月廿四、廿五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了共三場,余光中教授也有來港觀劇。

余光中教授二月訪港期間並由香港藝術節協會安排新聞界茶敘訪問。

談及推廣中國文化,余光中太太說:「我們小時候在學校有自修課,老師講述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故事,讓我們對中國文學有了解;現時台灣一些有心的家長,也會讓子女去上課學習中國古典詩詞與古文。 」
《1699.桃花扇》一劇的舞台佈景以明代國寶級畫卷《南都繁會景物圖卷》複製本作佈景。此外,劇中有三百件蘇繡精品和明代傢具作道具,更有崑曲大師俞振飛為此劇題寫摺扇。
江蘇省崑劇院的《1699.桃花扇》台前幕後製作匯集中日韓台優秀藝術家,○六年三月在北京首演;稍後並將巡迴南韓、瑞士和意大利等地演出。余光中教授說《桃花扇》的英文字幕譯得很典雅,是一位加拿大學者所譯。
(香港藝術節網址:http://www.hk.artsfestival.org/)


《鄉愁》刻石立於成都杜甫草堂
余光中教授的詩作在海內外都備受推崇,有不少知音。四川成都著名詩人流沙河和湖南詩人李元洛,都是余光中教授的知音;(按:流沙河選釋的《余光中一百首》詩集,1989年在香港出版);此外,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2006年也為余光中教授編了一部詩集,名為《余光中經典》,由福建海峽出版社出版。


余光中教授的名作〈鄉愁〉一詩傳遍大陸,○六年九月余光中教授第三次訪成都,成都市文化局把余光中教授的名作《鄉愁》刻石立於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余光中教授簡歷

余光中教授是著名作家、馳譽中外的學者,學貫中西,著作等身,曾出版詩集、散文集、評論,翻譯共五十餘種;余教授是福建永春人,1928年九月九日生於南京,肄業於南京大學與廈門大學,就讀大學時期已開始發表詩作,一九五○年遷居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五十年代與覃子豪等在台灣創辦「藍星詩社」;一九五八年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深造,獲藝術碩士;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余光中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曾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長;出版詩集廿多冊、散文逾十冊、另有評論及譯作近廿種。近年在大陸出書逾二十種;曾獲霍英東成就獎、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廣州《南方都市報》2004年散文家獎;中譯王爾德喜劇三種,均曾在台灣上演,其中《不可兒戲》由楊世彭導演,先後於1984、1985、2004年在香港演出共五十餘場。

余光中教授的詩作多首曾先後由周藍萍、楊弦、李泰祥、曾葉發、馬水龍、陳茂萱、王洛賓、沈亞威、呂詠鳴、應廣儀等譜曲。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撰文:林翠芬)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