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9日星期三

台灣著名詩人瘂弦訪港擔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

零七年三月二十一日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歡迎茶會, 瘂弦先生與浸大校長吳清輝教授(右二)、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左二)合影, 旁為浸大中文系許倩藍同學(右一)和傳理學院新聞系宋欣同學(左一)。
(林翠芬攝)

瘂弦先生(中)07年3月21日出席浸大歡迎會,與本港名詩人也斯先生(梁秉鈞教授)(左一)及浸大中文系林幸謙博士合影。(林翠芬攝)

瘂弦先生07年3月21日出席浸大歡迎會,與香港文化界好友 本港音樂作曲家黃建國先生合影。(林翠芬攝)

台灣名詩人瘂弦訪港擔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07年訪港任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歡迎茶會,零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傍晚在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舉行。

浸大校長吳清輝教授在07年三月二十一日傍晚歡迎茶會致辭說,浸大一貫堅持全人教育,致力推動深入的文化交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推動社會文化發展。

浸大舉辦國際作家工作坊已是第三屆,介紹優秀的作家與師生交流,讓學生有更豐富和有深度的文化生活。

浸大文學院院長、 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鍾玲教授致歡迎辭,形容瘂弦先生是一位點石成金的文學編輯,能以宏觀角度看事情,並經常鼓勵青年作家。鍾玲教授笑道,瘂弦先生是一位重量級的駐校作家,在工作坊「開門」收寫作徒弟,在這次參加工作坊的三十一位同學中,其中十九位是浸大同學,另外也收了十多位其他學院的同學和中學老師。

瘂弦先生於07年3月21日在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的歡迎茶會致辭時,謙稱自己的一點點成績不配接受如此禮遇,而應向浸大教授群和香港文壇致敬。

「我有一次對小思(致力整理香港文學史料的香港學者盧瑋鑾教授)說,我也是香港作家,我的第一部詩集是1959年在香港出版的,香港文壇也培養和提拔過我!」

瘂弦先生說,這次應邀訪港出席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知道浸大老師中至少有十五位是知名作家,而相信這只是保守估計,實際上浸大有文學實力的作家專家當不止此數!工作坊三年內延攬了四十多位作家,使香港浸會大學成為作家最密集的地方,其規模和內容素質,是整個學術界文藝界中少見的。
「喜愛寫作的年青人,能在這麼多文學褓姆的培育下成長,何其有幸!相信豐收是必然的,一定可以蔚成文風。」瘂弦先生說。

從「九葉詩人」、「白馬湖作家」到九龍塘

瘂弦先生說,由浸大的工作坊回想起三、四十年代抗戰時期昆明的西南聯大,培育了文學史上稱為「九葉詩人」的九位優秀詩人,(包括穆旦、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等)、和三四十年代浙江上虞以春暉中學為發展基地培育的「白馬湖作家」,俱一時俊彥,包括夏丏尊、李叔同、豐子愷、朱光潛、葉紹鈞、俞平伯等,他們辦刊物、開書店,影響遍及全國,(瘂弦先生說他自己青少年時就是讀夏丏尊和朱光潛的作品。)「今天浸大文學院國際作家工作坊的聲勢,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
「祝福浸大成為另一個西南聯大,九龍塘成為另一個白馬湖!」瘂弦先生說。

瘂弦先生曾於一九六六年赴笈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與戴天等一起。「愛荷華的工作坊自有一番風華,我一生都受其影響;浸大工作坊的籌劃在細節上則更周詳。」瘂弦先生推崇這是浸大校長吳清輝教授和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教人如沐春風。
「從愛荷華到九龍塘,我經歷了不少風霜歲月,現在已步入老年。我當了三十多年報刊編輯,曾服務的名作家包括冰心、蕭乾、王西彥,趙清閣,端木蕻良等;又曾花了很多時間跟年青人一起,對中學生讀者的來信也會回覆。我鼓勵年青人永不覺疲倦,同時也向年青人學習,聰明的老人應該向年青人學習。」瘂弦謙虛地說道。
「最富音樂美的誠摯聲音」

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以「最富音樂美的誠摯聲音」形容瘂弦先生的新詩創作特色。
瘂弦先生把家鄉河南梆子、南陽曲子及民謠小調的節奏帶到詩中。

茶會中,浸大中文系許倩藍同學和傳理學院中文新聞組宋欣同學,分別朗誦瘂弦先生詩作〈我的靈魂〉和〈秋歌〉,而瘂弦先生亦朗誦其詩作〈紅玉米〉和〈鹽〉。

出席茶會的嘉賓包括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贊助人洪祖杭夫人、學術及文藝界人士劉紹銘教授、張隆溪教授、潘耀明先生、蔡炎培先生、平路小姐、寒山碧先生、貝鈞奇先生、葉壁光女士、李金銓教授、李嘉琪女士、張詩劍先生、顏純鉤先生、舒非女士、黃建國先生、楊親華先生、原甸先生;以及浸大教職員卓伯棠博士、林幸謙博士、胡燕青老師、徐是雄教授、張宏生教授、陳啟仙女士、黃煜教授、黃子平教授、黃港住博士、譚載喜博士、曹綺麗小姐等。
瘂弦先生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主持「新詩工作坊」,以上課方式,有系統地講述中國新詩的理論體系,並集體討論學生們的詩作。 瘂弦先生說,工作坊同學們寫詩的題材,以寫都市青年寂寞的感覺居多。 瘂弦先生讚賞工作坊同學:「同學們都很向學,大家寫了很多,有的很有希望呢!假以時日,寫作坊一定出人才!」他說。

瘂弦先生零七年訪港期間出席系列文學活動,包括:

*學生新詩工作坊,全期工作坊共六節,每節兩小時,由瘂弦先生擔任指導老師,教導學員新詩創作方法,並討論同學作品,學員為香港各大專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副學士及中學老師。(零七年三月二十日、二十七日,四月三日、十日、十七日及二十四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溫仁才大樓中翼八樓OEM805室舉行。)

* 獅子山詩歌朗誦會(07年3月31日上午在浸大舉行。)
*以瘂弦先生為主導詩人,並有七位本港詩人演出,活動包括:
*(一)瘂弦先生主講:「同行半世紀——新詩給我的人生」。
*(二)科大人文學部陳國球教授主講「瘂弦的弦聲」。
*(三)詩歌朗誦:本港多位名詩人包括也斯、鍾玲、林幸謙、羅貴祥、盧偉力、王良和、胡燕青朗誦詩作,並有浸大音樂系兩位同學為瘂弦先生兩首詩〈藍色的井〉和〈秋歌〉譜成歌曲在朗誦會上首度演唱。

**「人人可以作詩人」公開講座於07年4月14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
*講座嘉賓:
*瘂弦先生(台灣著名詩人)
*李歐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鍾玲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
*此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為浸大「通識天地」之認可活動。

**瘂弦先生07年訪港期間並於4月21日下午在浸大任「大學文學獎」決審會議新詩組評審。
**「新詩創作與活用文字」專題討論,07年5月5日晚上六時至九時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瘂弦先生和多位本港作家出席,由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主持。
**瘂弦先生並於07年5月26日下午二時至四時半在浸大逸夫校園夏利萊博士演講廳出席「大學文學獎」頒獎典禮。

瘂弦先生簡歷(2007年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
瘂弦先生,原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縣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在湖南隨軍赴台,1953年畢業於台灣復興崗學院影劇系後,分配到高雄左營海軍電台工作;1954年10月與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被譽為詩壇「鐵三角」;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台台長,1968年以少校軍銜退伍,任《幼獅文藝》主編,帶起文藝風氣,1977年起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共二十一年之久。1966年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為期兩年,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
瘂弦先生的主要著作有:《瘂弦詩抄》(1959)、《深淵》(1968)、《瘂弦自選集》(1977)、《劉半農卷》(1977)、《瘂弦詩集》(1981)、《中國新詩研究》(1981)、《我寫故我在》(編)(1995)、《如歌的行板》(1996)、《美麗新世界》(編)(1996)、《站在巨人肩上》(編)(1996)、《人生散步》(編)(1997)、《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編)(1997)及散文集《聚繖花序》(2004)、《弦外之音》(2006)、《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編)(1997)等。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