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海內外文化紅人「閱讀香港」--莫言、易中天、于丹、孫隆基、英培安、駱以軍、董啟章、鄭丰07年7月22日出席香港書展研討會

七月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 ---07年7月22日「閱讀香港」研討會,左起:莫言先生、孫隆基教授、易中天教授、于丹教授、鄭丰女士、英培安先生、駱以軍先生、董啟章先生、研討會主持人。(林翠芬攝)

海內外文化紅人「閱讀香港」--莫言、易中天、于丹、孫隆基、英培安、駱以軍、董啟章、鄭丰 07年7月22日出席香港書展研討會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在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之際舉行的香港書展,以「閱讀香港」為主題,從多個角度思考香港社會文化的變遷。07年7月22日下午香港書展「閱讀香港」研討會,海內外八位文壇和學術界紅人雲集,與讀者們分享他們「閱讀香港」的印象和感悟。與會講者包括:國內殿堂級小說家、《紅高粱家族》作者莫言先生、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分別解讀《論語》《莊子》、《三國》而成為學術明星的于丹教授和易中天教授、《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作者、歷史學者孫隆基教授、新加坡名作家英培安先生、台港兩位中青年小說家駱以軍先生、董啟章先生、和武俠文學新星鄭丰女士。

半生心繫紅高粱農村的國內殿堂級小說家、《紅高粱家族》作者莫言先生07年7月22日下午在香港書展「閱讀香港」研討會說:「文學創作應是寫到讀者心裏去,寫自己最想說,最熟悉親切的生活,自己感動的才能感動讀者。喜歡金庸武俠小說的莫言建議香港建立武俠小說博物館。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和《莊子》、有「國學超女」之稱的于丹教授說,喜歡香港多元化,充滿生機蓬勃活力,生生不息,香港的文化多元共生,包容、融合,于丹以莊子精神勉讀者們從容安詳面對生命,知道永遠都有未來!「生命就在你的手中!」都市人生活中功利心過重,宜給自己生命留一點空間、時間。「多一點優閒,多一點快樂!」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論《三國》而成為學術明星的易中天教授,是首次來香港,著有《品三國》的易中天教授怎樣「品香港」呢?港澳碼頭一位員工感動了他,易中天教授讚揚香港人「打好每份工」的精神應在全國推廣。

八十年代在香港出版《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旅居海外數十年、現任教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的孫隆基教授就說,每次來香港都要去吃燒臘,孫隆基教授讚揚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孫隆基教授指出香港的城市經驗和大眾文化超前。

八十年代曾旅居香港的新加坡名作家英培安說,喜歡香港的特色的二樓書店,他受啟發回星加坡開了書店。

台灣中青年小說家駱以軍認為中國新小說的美麗已蓋過五四時期。

在香港土生土長寫本土故事的全職小說家董啟章說:「香港很大的優點是多元化、多樣化,開放包容,是我們值得驕傲的。」

出身台灣名門、現居香港的金融專家鄭丰女士(原名陳宇慧),九年間寫成共八十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天觀雙俠》(香港版書名《多情浪子癡情俠》) ,網上點擊率四百萬人次,07年中在兩岸三地出版。

莫言:寫自己最熟悉親切的生活
半生心繫紅高粱農村的國內殿堂級小說家莫言先生說:「文學 創作要 寫到讀者心裏去,寫自己最想說,最熟悉親切的生活,自己感動的才能感動讀者。」
台上主持人問及對香港的印象,莫言先生笑道:「香港是美食天堂,在吃的方面符合我的要求,香港現時已是非常民主的地方了,經濟方面,香港是國際貿易口岸,此外,香港的流行歌曲和武俠小說在八十年代都對我們產生過莫大影響。」莫言也是本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讀者,「我在一星期內讀遍了金庸先生的著作,我是他的真正讀者。」莫言說道。

被問及會否以香港為背景寫小說故事,莫言說他自己以農村生活為創作題材,像香港、台北、巴黎這些城市不會直接寫,但可能會移植感受,例如也許會把在香港街頭的感受寫在小說中。


莫言先生原名管謨業,1955年生於山東高密縣,出身農民家庭,小學未畢業便輟學。1976年入伍,80年開始創作,1984年考進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86年畢業);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班。8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被繙譯成約18種語文行銷世界,更由張藝謀拍成電影《紅高粱》。莫言小說作品包括《紅高粱家族》(1986)等。

于丹:喜歡香港多元化生機蓬勃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及《莊子》、有「國學超女」之稱的于丹教授說,「我們談談香港吧!我到一個地方的標準是看玩!『玩』也是莊子的態度,深刻的投入去玩。我喜歡香港,十多年前(1996年)為中央電視台專題片《香港滄桑》撰稿,在香港生活了近半年,很喜歡香港這個『動感之都』,香港多元化——包容,融合,充滿蓬勃活力,生生不息;要了解一個地方要走遍大街小巷,我在顧客擠擁的許留山甜品店,看大家其樂融融,好玩;香港城市景觀多元,有都市樓房,人與海天的融合,海天氣息一直存在,凌晨一兩點鐘,我仍看到藍天白雲,令我深深觸動,又例如在會展中心望見波光粼粼遼闊張揚的海景,——這就是香港!」

公屋露台上開滿鮮花/生機迸發


于丹教授說她參加香港書展舉辦的「閱讀香港:地標之旅」實地考察外展活動,看見居住環境擠擁的公屋露台上開滿鮮花,熱帶植物,毫不掩飾的生機迸發出來,感到生氣蓬勃,「這就是快樂!這就是我熱愛香港的理由!

于丹女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主任,她的著作《于丹〈論語〉心得》(2006)和《于丹〈莊子〉心得》(2007)均為全國暢銷書。

易中天品香港/港澳碼頭一位員工感動了易中天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論《三國》而成為學術明星、著有《品三國》等暢銷書的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易中天教授說:「我是第一次來香港,有兩個任務,除了應邀參加書展講座之外,還為中央電視台慰問駐港解放軍部隊;訪港期間去了一次澳門,我在港澳碼頭忽然對香港有了感覺!」事緣易中天教授本來預購了早上十時的船票,但當天早上九時就到了碼頭,一位船公司員工熱心地帶領他們去另一閘口坐早上九時開出那一班船,「他的服務太好了!我確是非常感激!」那位船公司職員說:「我不把你們送上船,我就沒這份工了!」這句像特首曾蔭權競選口號「做好這份工!」的話,讓易中天教授很受感動。


易中天:香港人「打好每份工」的精神應在全國推廣


易中天教授說這事令他想起自己在一年前上中央台「百家講壇」節目時說過:「我沒甚麼遠大理想,只是要做好這個節目!」「香港人的心態非常實在、務實,假如世人都像這位船公司職員,做好自己的本份,每人擔當自己的職責崗位,天下就太平了!這就是和諧社會。香港人「打好每份工」的精神,應在全中國推廣!」易中天教授說道。

孫隆基:香港的城市經驗和大眾文化超前


八十年代初在香港出版《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旅居海外數十年、現任教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的孫隆基教授就說,每次來香港都要去吃燒臘,孫隆基教授讚揚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孫隆基教授說香港的城市經驗和大眾文化超前。

孫隆基教授祖籍浙江,1945年生於重慶,在香港成長、17歲赴台灣升學,後赴美國深造,獲史丹福大學東亞史博士學位,旅居美國34年,曾在美加多所大學任教。現任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隆基教授說香港位處中國邊緣,沒有直接捲入中國的歷史長流,沒完全重疊,而是接觸外面的世界,融匯於中國文化大傳統,香港的城市經驗和大眾文化超前,香港的武俠小說已成國際語言。

英培安:喜歡香港特色的二樓書店


八十年代曾旅居香港寫作的新加坡名作家英培安先生說:「我喜歡香港,香港有很多選擇,有很多文藝活動,我八十年代來香港租地方住下來寫作,住在屯門,租金較便宜。他說,二樓書店是香港的特色;他受啟發,當年回星加坡開了華文書店「草根書室」。(英培安近作有小說《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

駱以軍:兩岸三地創作美麗的中國新小說


台灣中青年小說家駱以軍先生說:今年是香港回歸十週年,也是台灣解嚴二十年,我們早年在台灣要「偷看」中國大陸作家的書,而那時香港女作家西西為台灣洪範書店編了一套中國大陸八十年代小說選(1988年)出版,書名就是以莫言先生的一個中篇小說〈爆炸〉為名,書中選錄的包括王安憶、韓少功、李銳、余華等內地名作家的作品。從中可見中國新小說的美麗已蓋過五四時期。駱以軍說香港的文學作品也很重要,例如兩位小說女作家「雙碧」李碧華和黃碧雲。

鄭丰少年起熱愛金庸的武俠小說


出身台灣名門的武俠小說文壇新星鄭丰女士(原名 陳宇慧),居港寫成共八十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天觀雙俠》,香港版書名《多情浪子癡情俠》,網上點擊率近四百萬人次,07年中在兩岸三地出版。

鄭丰女士在講座中說,她少年起熱愛金庸的武俠小說, 是受父親陳履安影響。「我在台灣長大。父親非常喜歡看 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叫我們看。我非常喜歡看,小學已讀完金庸先生的書。我喜歡看,也喜歡寫。」


鄭丰1995年來香港任職金融界工作,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學以致用。
她說:「我在香港住了十二年。我跟香港有緣份,我的外公外婆是香港人。
「八十年代我初來香港時感覺:高樓大廈真高!那時灣仔合和中心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似是外星球才有的。我現在已是香港永久居民。香港是我長期居留的家。」

董啟章:香港的優點是多元化開放包容

香港小說家董啟章說:「香港很大的優點是多元化、多樣化,開放包容,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可惜香港報章現在已很少文藝副刊。在城市經濟發展下,多元化生活層面空間受影響,未來令人擔憂。
現年40歲的董啟章是在香港土生土長,寫本土故事的全職小說家,董啟章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和《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等。

于丹教授:「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于丹教授說:老莊哲學肯定是順應狀態(不作矯情修正),無為而無不為,香港的文化多元共生,生氣蓬勃。她闡釋莊子精神的啟發:人活在當下,「生有源,知無涯」。人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和難題,宜以從容安詳的心面對生命,知道永遠都有未來!人的心態可以改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生命就在你的手中!」她說。

鄭丰在講座說,希望香港能有更好的閱讀風氣,對香港社會的發展會有好影響。

新加坡作家英培安說:給舊東西空間,保持人民需要的,現代社會太商品化,尚幸還有很多人在堅持!

董啟章也說:保留舊的城市記憶,有助於對歷史整體認識,知道往下該往哪裏走!

莫言建議香港建立武俠小說博物館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莫言先生建議香港建立武俠小說博物館,展出有關武俠小說的作品,會非常有意義,因為武俠小說是世界獨有。
孫隆基教授也認同說,武俠小說瘋魔全港。
孫隆基教授指出香港還有未開發的潛能。

于丹教授:「多一點優閒,多一點快樂!」

于丹教授說:每人在社會生活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希望被物質世界吞噬;理想主義者的堅持會多一些,妥協少一些。都市人生活中功利心過重,缺乏生命優閒時光,應給自己多一些優閒。心如止水才能照見世界。留一點空間、時間,有餘閒享受,不然會忘了為何而出發。「多一點優閒,多一點快樂!」于丹教授說道。

談及閱讀的態度,于丹教授說:讀懂多少融進自己的生命才重要。「皓首窮經」的方式是不值得鼓勵,否則是生命最大的悲哀,要讀到最後還有自己!

董啟章:香港有文學土壤


談及香港有沒有文學土壤的問題,董啟章答道,香港是有文學土壤的。從劉以鬯先生到西西和我們新一代作家。

海內外殿堂級和新生代名作家雲集香港書展

貿發局香港書展07年第三度與亞洲週刊合作舉辦名作家講座系列:邀請了龍應台易中天于丹莫言倪匡鄭丰春樹張悅然梁靖芬胡淑雯董啟章駱以軍謝曉虹英培安孫隆基等來自內地、台灣、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五地的殿堂級和新生代名作家在書展開講。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