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女士訪港 2007年7月21日講述內地文壇近況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女士07年7月21日下午出席由明報出版社、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作家聯會合辦的「華文文學大檢閱」座談會。鐵凝女士講述目前中國大陸文壇的情況。旁為寒山碧先生、潘耀明先生、和新加坡多位名作家。左起:丁雲、張曦娜、尤今、寒山碧、鐵凝、潘耀明、原甸、希尼爾、長謠。(林翠芬攝)


明報出版社、藝發局和香港作聯07年7月21日合辦「華文文學大檢閱」座談會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女士訪港講述內地文壇近況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女士07年7月訪港出席書展,7月21日下午出席由明報出版社、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作家聯會合辦在會展舉行的「華文文學大檢閱」座談會 。主持座談會的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說:「鐵凝女士訪港,對我們香港作家是很大鼓舞。」鐵凝女士在會上講述了目前中國大陸文壇的情況。

鐵凝:香港是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會


鐵凝女士說:「以書會友,與華文文友在香港相聚交流,是美好的事情。我在1987年夏首次來港,是隨蕭軍先生(已故老作家)率領的中國大陸作家代表團訪港;1995年訪台後經港訪問,1998年春第三次訪港,參加香港作聯十週年慶典。今次第四次訪港,適逢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看到香港經濟繁榮,資訊發達,文化活躍,真正是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會。我想起前不久在北京參加蕭軍先生誕生一百週年紀念會,一位與會者用「神氣活現」一詞形容初見蕭軍的印象,我覺得今天的香港也真是「神氣活現」!這是讚嘆詞。」

多元並存的文化生態


鐵凝女士說:「我在今天這個寶貴的時間介紹內地近年文壇創作情況,和近幾年中國文壇發展的特點。現時中國文壇呈現多元共生並存的文化生態/藝術格局,(雖也存在浮躁現象,不如 八十年代那麼受集中關注),然而仍有一大批作家探索保持藝術生命力,實現藝術創新的有效途徑。」

「現時活躍在內地不同年齡的作家,包括:莫言、王安憶、陳忠實、遲子建、余華、蘇童、賈平凹、史鐵生、張抗抗、張潔、王蒙、李銳等仍堅持寫作。
王蒙堅持每天寫一千字,張潔也不斷有大部長篇小說面世,張潔是內地唯一曾連獲兩屆茅盾文學獎(內地長篇小說獎最高獎項)的小說作家。
此外還有格非,史鐵生、張煒、閻連科、湖北兩位女作家池莉、方方、最近在從事影視創作的劉震雲、熊召政、劉恒等。」

目前全國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共一千多部。

堅持純文學創作∙不沉默也不寂寞

鐵凝女士說:「優秀作家堅持純文學創作的高度,不斷探索,甘於寂寞——事實上他們在內地有非常廣泛的讀者,並不寂寞,他們的作品亦有好的印數和版稅,例如我們這次一起訪港參加書展的莫言先生,我也想問他這種雙贏是如何做到的!他們有穩定的讀者群,持續數十年。」

另外,鐵凝女士介紹內地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也在擴大影響,包括: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藏族等多位作家的作品都在讀者中有廣泛影響。

「內地兒童文學創作也很繁榮,有一批後起之秀,例如楊紅英的兒童小說不只吸引兒童讀者也吸引成年人,她的兒童小說系列銷量創下一千萬冊的紀錄。

「1980年後的年青作家,例如這次訪港參加書展講座的張悅然、春樹等的「青春文學」作品,受青少年讀者追捧。郭敬明還在辦刊物,是內地文壇很熱的話題。

網絡文學有不少好作品

「網絡作家也很受關注,有不少在網絡上發表的作品獲出版成書。網絡文學是不可抗拒的存在,中國上網的人數多,網絡文學提高了文學在生活中的影響力。鐵凝女士說,網絡虛擬空間上的作品水準參差不齊,但以她擔任手機文學大賽的評委所見,有不少參賽的原創作品寫得非常好!有語言衝擊力,富想像力、純真、清新、出奇不意,有才華的作家脫穎而出。」

現代與民族文化的融合統一


鐵凝女士說,此外,還有一批作家不斷探索,追求現代與民族文化的融合 統一。「長篇小說例如:賈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勞》、畢飛宇的《平原》、格非的《人面桃花》、以及劉慶邦的《紅煤》、蘇童的《碧奴》等等。一些作家以民族地區生活為題材,如姜戎創作的暢銷小說《狼圖騰》發行量極大。又如湖北作家熊召政所著的歷史小說《張居正》、散文方面包括余秋雨、王充閭的歷史文化散文等。」

「詩歌方面,有不同年齡的創作者。有內地民間企業家資助舉辦詩歌大賽評獎活動,獎品是內蒙一小塊草場,很有創意!」


鐵凝女士說:「在傳媒/新媒體和影視文化影響下,文學生存方式面臨變化、挑戰、與機遇,新媒體∕影視文化創作活躍,例如 北京市作家劉恆把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改編成電影,王安憶的《長恨歌》也改編成話劇搬上舞台,受到好評,擴大了文學作品的社會影響,同時可以印證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的母體。很多優秀的實力派作家不受市場控制,保持內心高貴的追求。

7月21日下午「華文文學大檢閱」座談會會上並有其他星加坡著名作家和海內外華文文友發言。

原甸:香港與星加坡互相配合推動華文文學出版

早年曾旅居香港的星加坡著名詩人原甸先生說,香港與星加坡是雙城,有相似之處,在文化上有連繫,早年在星加坡,中國大陸出版的書是禁書,幸而有香港出版界出版系列的中國文學作品,提供讀者精神上的需要。最近星加坡青年書局創辦人陳孟哲老先生以八十多高齡「老將掛帥」,重新再出發,與香港明報出版社今年中合作出版了一套新加坡當代作品選,兩地互相配合推動華文文學出版,並計劃為香港作家出版三本選集(包括小說選、散文選和詩歌選)。

香港明報出版社與新加坡青年書局07年6月聯合出版的新加坡當代作家作品選(原甸主編),包括:尤今小說選、原甸詩選、張曦娜小說選、丁雲小說選、長謠詩選、希尼爾小說選、謝裕民小說選、懷鷹小說選、陳伯漢戲劇選、劉培芳散文選。(現任新加坡作協主席的希尼爾是華人,祖籍廣東。)

「偷時間的人」「跟時間賽跑」/作家要逆時代潮流爭取讀者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說,新加坡養不起專業作家,她自己是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中間寫作,是「偷時間的人」,坐公共汽車時也在構思小說,她現任教師,在夜裏創作。她形容自己是「跟時間賽跑」,羨慕中國專業作家的便利。尤今女士又說,現今在娛樂多樣化的社會,作家要逆時代潮流爭取讀者,面對這樣的困境,尤今女士道出八字願望:「立足本土,發展海外」。

幸有一枝筆為時代留紀錄

另一位新加坡女作家張曦娜說,她以社會的真實故事作為小說題材,例如當地華校關閉,華文老師要教英文,受到壓力,令人有無力感,慶幸自己有一枝筆,為時代留下聲音,留下紀錄。

新加坡小說作家丁雲先生在會上表示,自己寫作三十年,這是第一次出版小說選集,是對個人的檢閱,發現自己不足,也是對社會的檢閱,現今社會充滿變革、人心浮躁;星馬地區種族主義等社會問題,難免感到無力感。

新加坡詩人長謠即席朗誦詩作。香港與新加坡是血濃於水的炎黃子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詞句)

現任職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本港學者潘銘燊教授表示,華盛頓有華人十萬人,新一代華人不懂中文,而美國政府鼓勵學習中文,但動力仍不很夠,要提高華文文學有一定難度,「文學是語言運用的最高境界,多讀好的文學作品,有助於提高語文程度,希望華文文學大家庭,兩岸三地作家多予支持。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