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日星期五

參觀《走近饒宗頤》展覽後記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和康文署於○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至○七年一月四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走近饒宗頤——饒宗頤教授學藝兼修展覽」。


「走近饒宗頤——饒宗頤教授學藝兼修展覽」的展場藝術佈置別具匠心,仿用了「心經簡林」一根根刻有《心經》經文木柱的裝置藝術形式豎立在會場中。(林翠芬攝)

「走近饒宗頤——饒宗頤教授學藝兼修展覽」展出了饒宗頤教授早年的一些文學著作。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和康文署於○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至○七年一月四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走近饒宗頤——饒宗頤教授學藝兼修展覽」。


人生無限‧學術精神永不言休
參觀《走近饒宗頤》展覽後記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和康文署於○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至○七年一月四日,在中央圖書館合辦「走近饒宗頤——饒宗頤教授學藝兼修展覽」。

香港大學副校長暨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在展覽「前言」中指出,饒宗頤教授是當代國學大師,在文、史、哲、藝四個範疇都有開創的研究成就;在文學創作方面也是一位傑出的舊體文學作家,所作的詩、詞、駢、賦,聲色格律承接傳統,而又能具時代精神。

對一般人來說,都知道由饒宗頤教授所書、位於大嶼山的墨寶木刻《心經簡林》,該次展覽的展場藝術佈置也別具匠心,仿用了「心經簡林」一根根刻有《心經》經文木柱的裝置藝術形式豎立在會場中。「心經簡林」是以三十八根刻有《心經》經文的木柱,配合山形地勢分佈,依經文順序排成象徵「無限」、「無量」的符號,以示宇宙人生變化無定。

甫進場中,見到這些「心經」經文條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文有云:「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是無上咒是無等之咒」,心中也恍似感受一點寧謐的靈氣。

事實上,學海無涯,饒宗頤教授歷大半世紀鑽研的學問淵博高深,且如今以九十高齡仍在學術與藝術方面屢有開創,實在教人敬佩萬分。

饒宗頤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逾七十載,著作等身,名聞遐邇,享譽國際。他的學術研究範圍廣博,包括: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包括潮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和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其中並開拓了不少研究新路向、新領域。

文學方面,饒宗頤教授早在一九四九年來港前已從事《楚辭》之研究,一九三八年廿一歲時曾在香港協助葉恭綽先生編訂《全清詞鈔》。一九四九年居港後,更深入研究詞學(清詞)、《文選》學和版本學。

饒宗頤教授於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任教香港大學期間,教授古典文學和文獻學;一九六八至七三年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主任,一九七三年返港出任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七九年自中大退休;惟饒宗頤教授堅信學者是應該退而不休,一九八○年後歷任澳門東亞大學(現為澳門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中文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中國敦煌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繼續授課和做研究。

香港大學於二○○三年十一月成立饒宗頤學術館,其中一個宗旨就是延續饒教授這種永不言休的學術研究精神;一套十四卷共二十冊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亦於同年出版。

文學創作方面,饒宗頤教授擅中國古典詩詞、駢文、賦等。一九六六年夏,饒教授與著名法國漢學大師戴密微教授同遊瑞士,沿途賦詩三十餘首,成《黑湖集》,戴密微教授其後將之譯成法文發表,成詩壇佳話。

饒宗頤教授歷年來獲海內外獎項榮譽無數,其中一九九七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第一屆終身成就獎、二○○○年獲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勛章」、同年獲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政府頒發「敦煌文物保護特殊貢獻獎」。

饒宗頤教授的學術與文學成就

由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與康文署合辦的「饒宗頤教授的學術與文學成就」的講座,於○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晚上在中央圖書館舉行,那晚是農曆冬至,也吸引了許多讀者聽講,講者們和主辦當局都甚感欣慰。講者包括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歷史學者陳萬雄博士、饒教授的高足、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黃嫣梨教授、和饒教授的入室弟子、現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主任鄭煒明博士。

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歷史學者陳萬雄博士特別提到饒宗頤教授的一部著作《漢字樹》,「結合考古學和民族學的新資料,從世界觀點出發,對漢字的成就作一總的考察。」陳萬雄博士臚列饒教授的學術特點包括:同時具廣闊的世界視野與中國文化精神、治學重視科學方法與人文心靈、實際考察體驗、通過生活旅行去感悟歷史,融匯東西方、傳統與現代。陳萬雄博士引述饒教授曾說「香港是一個可以同國際上來往的自由港」,是特殊的地緣造就的學術文化成就,「香港還會出現像饒教授這樣的人文學大師嗎?」陳萬雄博士認為:「客觀條件是存在的,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黃嫣梨教授縷述饒宗頤教授「文史」互證的治學方法,學問淵懿,綜論古今;善用古籍考證史實,補正歷史;中西融匯,以史證義,開拓研究領域;弘揚民族文化,而以理性的科學態度,貫通古今中外而自成體系。

黃嫣梨教授指出,例如,饒宗頤教授在〈港九前代考古雜錄〉一文中,引用清代康熙年間杜臻《粵閩巡視紀略》一書,論證清初遷界時之九龍地理,文中羅列出九龍半島及其周遭村落、島嶼名稱數以百計;其後再引郭裴之《粵大記》,確證「香港」一名早於明代已出現。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主任鄭煒明博士說,饒教授是一位極具開創性的學者,往往能以新資料、新角度及新理論貫注於其研究中,並重視實物與文獻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文學方面,研究與創作並重;鄭煒明博士指出,饒教授於詞學是一位罕見的全才,此外在文學研究的重要建樹有:幾於每個朝代和領域包括戰國文學、秦代文學等,皆有重要的論著,其中不乏具原創性、拓展性、影響力、新資料、新角度和獨到見解,其論證具啟發,中國古代文學之比較研究,如:〈虬髯客傳考〉(1957)、〈孝順觀念與敦煌佛曲〉(1974)、〈潮劇溯源〉(1973)、「明本潮州戲文五種說略」(1985);此外並翻譯及研究世界最古老的巴比倫史詩。

鄭煒明博士指出,饒教授的文學研究善用出土資料和異域資料作比較結合,並以新觀念、新方法探討中國古文學內涵;重視文學目錄學之研究、重視文學與其他藝術範疇之內緣關係研究、以及重視文學於文化史之意義。「文化精神為民族之根本。」

饒教授一本名為《文轍》的文學史論文集,收文六十篇,1991年由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文學創作方面,饒教授少年時代即負盛名,十六歲寫〈咏優曇花詩〉、抗戰時寫〈傜山詩草〉,感觸至多;其後遊歷極廣,識見過人,故其詩才氣磅礡,擅古詩詞,偶而亦曾作新詩,如〈安哥窟哀歌〉,甚具歷史感。

展覽中展出了饒宗頤教授早年的一些文學著作,如:
《文化之旅》(1997年出版) (散文集)
《清暉集》1999年出版 ‧詩詞、駢文、賦及散文集(文學創作集)
《固庵文錄》1989年出版 (詩詞、駢文、賦及散文集(文學創作集)
《選堂詩詞集》1978年出版 ‧詩詞集
《固庵詞》1968年出版 詞集
《白山集》 1966年出版 詩集

在展覽中並得見一些文化名人的信函,如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致饒教授函(估計寫於1957年1月15日),是饒宗頤學術館饒教授資料庫之珍藏品;此外還有台灣著名女作家蘇雪林致饒教授函(1960年9月)等。

博覽群籍‧實地考察‧勤動腦筋

饒宗頤教授是廣東潮安人,1917年在潮州出生,出身於家鄉的書香門第,童年在家鄉潮州,其父天嘯樓藏書有兩三萬本之多,他自小讀很多書,奠定了日後學術研究的基礎﹔十八歲時續寫其父所著的潮州藝文誌,已顯露頭角,一派少年學者的才氣。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繼續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桃李滿門,著作豐碩。

筆者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多次訪問過饒宗頤教授,談做學問的心得。多才多藝的饒教授自言歸結到努力二字。他說做學問不盡信書,要親身實地考察實習;至於高壽的他的養生之道是:持之有恆寫書法和勤動腦筋。

饒宗頤教授數十年來周遊各地考察研究,六十年代先後在印度和法國從事學術研究,遊歷印度和東南亞各國佛教史跡,對古梵文亦有研究。

饒教授在一九八五年年近古稀時,曾於盛夏八月應邀赴新疆烏魯木齊出席「敦煌吐魯番學會」學術會議,首次遊新疆絲路古跡。饒教授精通敦煌學,研究成就卓著。

高齡九旬的饒宗頤教授不言休,仍孜孜不倦做學問和教學。這種嚴謹的冶學精神,他的學生和朋友也受感染。

饒教授強調,學問根基很重要,對一門學問有透徹了解,對其他學問也比較容易觸類旁通;所以他勗勉年青人掌握時間,打好學問基礎。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6年12月出版《饒宗頤藝術創作匯集》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於2006年12月出版《饒宗頤藝術創作匯集》,收入饒宗頤教授由二十世紀40年代初至2006年間的藝術創作成果,時間跨越超過六十年。匯集全套共12冊,作品型類包括山水、花鳥、走獸、人物等繪畫,由甲骨至篆隸行草各體書法,饒教授在文具、文玩及茶具上之書銘及繪畫,以及他與近現代五十位書畫家合作的作品;由此可宏觀地看到饒教授近七十年的藝術歷程,同時亦可從中看到近代書畫藝術一些發展軌跡。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撰文:林翠芬)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