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劉以鬯、莫言、崑南、許子東07年8月29日出席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研討會 談小說的創作與欣賞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的創作與欣賞」文學研討會,07年8月29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講者:左起:莫言先生、許子東教授 、劉以鬯先生 、崑南先生。(林翠芬攝)

劉以鬯、莫言、崑南、許子東談小說的創作與欣賞

07年8月29日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研討會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本港名小說家劉以鬯先生07年8月29日在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的創作與欣賞」文學研討會說:「寫小說的原則是要有創新精神,小說創作要走自己的路。」半生心繫紅高粱農村的國內著名小說家莫言先生指出:小說創作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充份發揮想像力,用新的形式寫出具地域特色又有普遍意義、正視人類靈魂深處的文學作品。本港小說家、詩人崑南先生說:創作人要用真誠、創新的創作態度,找尋新視角,有夢、有理想追求;崑南先生又說:「無中生無」是小說創作的最高層次。


身為今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評審的北京著名小說家莫言先生,讚許香港中青年作家的小說作品 具鮮明本土特色,創作成績可觀。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的創作與欣賞」文學研討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於07年8月29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 舉行,講者包括:本港著名小說作家劉以鬯先生、北京著名小說家莫言先生 、本港著名小說家、詩人崑南先生、本港著名學者、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東教授。

主持研討會的許子東教授介紹說:「劉以鬯先生的《酒徒》是我教香港文學的必選教材。劉以鬯先生幾十年的文學經歷聯繫中國文學和香港文學。」

劉以鬯:小說要創新/走自己的路


劉以鬯先生說:「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編輯出版我的小說選《劉以鬯小說自選集》,我在序中講了我寫作的經過。寫小說的原則是一定要有創新精神,與眾不同。法國新小說派在四五十年代流行,我寫小說走創新路線,也有受法國新小說派的創新精神影響,(但實際上走的不是同一条路。)小說創作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中國五四時期以來的新文學有很多是受俄國和西方文學影響。(魯迅的《狂人日記》是受果戈里一部同名小說的影響。曹禺的《原野》受尤金奧尼尔影響,茅盾的《子夜》也是受俄國文學影響。)現在中國很多作家都已走自己的路線,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寫出獨特風格的小說。」劉以鬯先生說。


許子東:《酒徒》表達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觀點,功不可沒


許子東教授:劉以鬯先生在《酒徒》中透過小說主角表達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觀點,更早於寫《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夏志清教授。《酒徒》表達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觀點,功不可沒。

劉以鬯先生:我的《酒徒》是於1961、62年在《星島晚報》連載發表,(已有對張愛玲的論述),比夏志清教授的論文最少早十年。
劉以鬯先生:王家衛導演的電影《花樣年華》是根據我的小說《對倒》改編。


崑南:真誠、創新 /有夢、有理想追求


崑南先生:「劉先生在我心目中不過五十歲。劉以鬯先生是我的前輩,當年他在《香港時報》編副刊「淺水灣」版時,我經常投稿,當時如果沒有「淺水灣」,也就可能沒有我。劉先生是最優秀的編輯,同時堅持小說創作數十年。」

崑南先生:創作人要用真誠、創新的創作態度,找尋新視角,有夢、才有理想追求。

許子東教授:崑南先生當年在《香港時報》副刊「淺水灣」版發表首篇作品,很有特色。


崑南:小說創作的四種境界


崑南先生:「小說創作有四種境界:「有中生有」是寫實手法,「有中生無」是與別不同、寫別人所無的;「無中生有」是虛擬手法,而「無中生無」是小說創作的最高層次。世間事有見到與見不到,小說家運用藝術技巧精神力量探索,閉上眼睛,會有別人看不到、更真實和有挑戰的狀態。在人類文化史藝術史中,找到自己的「無」。」

許子東教授:「崑南先生自費出版的《地的門》,我也建議列入大學生修讀香港文學的教材,是非常有激情的意識流小說。」


許子東教授介紹莫言先生的作品又好又多,願莫言先生有生之年能獲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西西選編大陸小說在台灣出版/功不可抹


身為今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評審的國內著名小說家莫言先生說:「作家最重要是自己的作品有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得獎與否無所謂,對所有獎項以平常心處之。」

莫言先生在座談會中講述對香港小說的印象。他說很早以前知道香港小說家劉以鬯先生有探索創新技巧、非常先鋒的小說創作。八十年代香港女作家西西選編了幾部大陸小說作品在台灣洪範出版,對於大陸文學作品登陸台灣,西西功不可抹,作出了很大貢獻。此外還有李碧華、黃碧雲、董啟章等的小說作品藝術水平都很高。


莫言讚揚香港中青年作家小說 具本土特色/成績可觀


莫言先生說:「這次為評審而集中閱讀了香港中青年作家廿九部小說作品,更堅信香港有一大批熱愛文學、堅持創作和水準高的作家,小說創作成績可觀。」

莫言先生綜合對所閱讀的香港小說作品的特點包括:「具鮮明的本土特色,以作者熟悉的香港生活作小說場景,描寫香港社會的人物;語言有特色,以方言俚語融進小說,(不懂粵語如我也能看懂);具強烈的當代思維角度全球化,文學技巧運用純熟,有些更有獨特的技巧;把故事與生活非常有機地融合;又能注重可讀與趣味,不純粹照搬生活,而是有所超越;有些更有很深刻的內涵,注重人的價值,對人靈魂深處的描寫,追求個性自由,追尋人生的終極意義。」


莫言: 小說創作寫自己熟悉的生活


莫言先生指出:小說的存在意義是可以為讀者提供超越平凡日常生活、富姿采的幻想空間,並具可讀性。

莫言先生說:「我寫自己熟悉的鄉土,當作世界中心;希望從自我出發的描寫有普遍意義,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創作,充份發揮作家的想像力,充份調動個人經驗和借助其他人的經驗,創造出自己的故事,用新的形式講述出來,寫出既有地域特色,內容精彩和具普遍意義,正視人類靈魂深處;相信這樣的文學作品可以有更多讀者,雅俗共賞。」


劉以鬯:小說要有意料之外的結尾

劉以鬯先生指出,小說的ending結尾很重要,surprise ending——意料之外的結尾。
劉以鬯先生又說他當年(1948年)來港原是想為他自己在上海創辦的出版社(懷正文化社)開拓銷路,但未能如願,而國內又正在打仗,不能回去,所以只好在香港住下來,「當時我在香港一個人也不認識,寫了一篇兩千多字的小說投稿,在《星島晚報》登了出來,「我只有一枝筆!」拿了稿費可以吃飯,以後受欣賞,每幾天可以發表一篇小說。從此在香港生活了五十多年。 」

劉以鬯先生解釋他的名字是當年父親為他改的。「鬯」字與「暢快」的「暢」字同義,「我覺得這名字也不錯,比較特別。」


崑南: 創作可貴的就是多元化

崑南先生:「寫自己追求探索的小說創作,無可能有定律,創作可貴的就是多元化。」
崑南先生:「我的《地的門》是自資出版、自己發行,我今年72歲,小說出版後至今三四十年後才有評論。」
談及怎樣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崑南先生說:多閱讀。


電影《花樣年華》創作靈感來自劉以鬯小說《對倒》


被問及最滿意自己那部小說,劉以鬯先生說:「我在香港為生活寫連載小說,共28年,每天寫逾一萬字,曾同時寫十個連載小說,寫了二十多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為我出版自選集的廣告中也說是電影《花樣年華》創作靈感來自《對倒》,《對倒》是我比較喜愛和比較滿意的作品。」

此外,劉以鬯先生的短篇小說《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是很獨特的小說,以黑白相間的形式寫香港社會現實,白代表好的事情,黑代表壞的事情。


座中讀者問莫言先生介紹現時內地一些優秀文學作品,莫言先生推薦的作家包括:「如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阿城、蘇童、韓少功、余華(《活着》)、李銳(《后土》)、葉兆言(葉聖陶的孫)、王朔、池莉、方方、遲子建等。 」


康文署及香港藝發局合辦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研討會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研討會由康文署及香港藝發局合辦,於07年8月25日至9月9日期間在香港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五次研討會。


「兒童少年文學的創作與欣賞」研討會於07年8月25日下午三時至五時舉行,講者:兒童文學作家江李志豪女士、何巧嬋女士、林煥彰先生、黃虹堅女士、潘明珠女士;


「新詩的創作與欣賞」研討會於07年 8月26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舉行,講者:詩人何福仁先生、瘂弦先生、葉輝先生、蔡炎培先生、羈魂先生;


「文學評論的研究與實踐」研討會07年 8月28日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舉行,講者:陳子善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梅子先生(作家、文學雜誌總編輯) 、黃子平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樹森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 、劉紹銘教授(嶺南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 ;

「小說的創作與欣賞」研討會於07年8月29日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舉行,講者:許子東教授(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莫言先生(作家) 、崑南先生(作家、編輯);

「散文的創作與欣賞」研討會於07年9月9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舉行,講者:王良和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岑逸飛先生(作家) 、黃仲鳴博士(香港作家協會主席) 、黃國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 、楊牧教授(台灣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 。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