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寒山碧主編/
《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藝術發展局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主辦舉行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盛會,三十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文化名人雲集香港,回顧反思中國百載文學,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之路,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和價值的學術盛會。香港藝術發展局07年7月出版了名為《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部《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論文集由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主編,全書分為六輯:回顧與展望、專題研究、新詩探索、作家研究、香港文學論述、研討會評論。書中收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著名學者作家共35篇論文。
書中研討會論文的作者包括:董健教授、楊匡漢教授、謝冕教授、鄭愁予教授、張錯教授、白樺先生、葉永烈先生、李育中教授、尉天聰教授、許翼心教授、以及本港名學者黃維樑教授、鄭培凱教授、容若先生、黃仲鳴博士、寒山碧先生、璧華先生、梅子先生、林曼叔先生、楊玉峰教授、鄭煒明博士、張詠梅博士等。(書中還收錄研討會其中二位學者的新論文:葛紅兵教授的<——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隱喻、和郜元寶教授的<鐵凝——革命文學的隱秘遺產> 。
書中論文探討中國文學在二十、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回顧與展望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內容深富啓發及具學術水平。
書中並收錄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晚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酒會上,本港前任律政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太平紳士、香港藝發局主席、太平紳士馬逢國先生、和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致辭全文、和寒山碧先生的後記。
梁愛詩女士當晚致辭說了意義深詳、深懷歷史感的一段話:「中國文學隨着歷史的發展,經歷過千層浪。二十世紀中國的熱血青年謀求推翻封建制度,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倡科技、振中華,在文學方面也呼喚變革,而許多出色的文學家也都在這段時期崛起;爾後,新中國的多場運動,孕育了傷痕文學的出現。隨着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與對外開放,人民對知識的追求更為熱切,社會文化又有新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的不但是商貿的範疇,人文距離亦得以拉近。這一浪一浪,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梁愛詩女士說:「這次研討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回顧與展望,正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原因。」
香港藝發局主席、太平紳士馬逢國先生在研討會開幕酒會致辭說:「香港藝術發展局一向支持不同的藝術項目和藝術發展,文學創作和有關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年的香港文學節、香港國際書展、城市文學節,多種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出版的文學雜誌如《字花》、《城市文藝》、《文學研究》及《詩網絡》,出版的文學書籍,以及籌劃中的網上文學創作計劃,都是藝發局以行動支持文學發展的例證。」
馬逢國先生說:「研討會可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外,更兼有文化交流之意義。
「尤令人感動的,是觀眾當中,除了文學愛好者、大學生外,亦有中學老師帶同莘莘學子參加,令是次研討會的觀眾範圍更為廣泛,同時亦有文化承傳之深意。」
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在研討會開幕酒會致辭說:「中國新文學走過將近一百年的旅程,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回顧往昔的足印,總結經驗,展望未來了。而香港是最適合的一個平台,因為香港是一片自由的土地。」
寒山碧先生說:「香港是一個最好的平台,可以暢所欲言;香港享有充份的出版自由,我們就是本著自由開放的香港精神來籌備和舉辦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在書中後記說:「中國近百年新文學的深入探討才剛開始。 」寒山碧先生說,清末,王韜、黃世仲的反清文學固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和五十年代後不同派別的文學,都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香港文學未曾須臾離開中國文學而獨立存在過,而是獨放異彩,香港文學「不僅具有地域和語言的特色,具有獨立的意識形態,更具有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所以香港文學雖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卻又是最特殊的別具特色的一部份。」
《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寒山碧主編/一書由中華書局07年7月出版,共542頁,定價148元,三聯、中華、商務等各大書局發售。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香港藝術發展局二00六年底舉行中國文學研討盛會補記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藝術發展局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主辦舉行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盛會,三十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文化名人雲集香港,回顧反思中國百載文學,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之路,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和價值的學術盛會。香港藝術發展局07年7月出版了名為《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部《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論文集由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主編,全書分為六輯:回顧與展望、專題研究、新詩探索、作家研究、香港文學論述、研討會評論。書中收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著名學者作家共35篇論文。
書中研討會論文的作者包括:董健教授、楊匡漢教授、謝冕教授、鄭愁予教授、張錯教授、白樺先生、葉永烈先生、李育中教授、尉天聰教授、許翼心教授、以及本港名學者黃維樑教授、鄭培凱教授、容若先生、黃仲鳴博士、寒山碧先生、璧華先生、梅子先生、林曼叔先生、楊玉峰教授、鄭煒明博士、張詠梅博士等。(書中還收錄研討會其中二位學者的新論文:葛紅兵教授的<——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隱喻、和郜元寶教授的<鐵凝——革命文學的隱秘遺產> 。
書中論文探討中國文學在二十、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回顧與展望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內容深富啓發及具學術水平。
書中並收錄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晚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酒會上,本港前任律政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太平紳士、香港藝發局主席、太平紳士馬逢國先生、和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致辭全文、和寒山碧先生的後記。
梁愛詩女士當晚致辭說了意義深詳、深懷歷史感的一段話:「中國文學隨着歷史的發展,經歷過千層浪。二十世紀中國的熱血青年謀求推翻封建制度,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倡科技、振中華,在文學方面也呼喚變革,而許多出色的文學家也都在這段時期崛起;爾後,新中國的多場運動,孕育了傷痕文學的出現。隨着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與對外開放,人民對知識的追求更為熱切,社會文化又有新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的不但是商貿的範疇,人文距離亦得以拉近。這一浪一浪,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梁愛詩女士說:「這次研討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回顧與展望,正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原因。」
香港藝發局主席、太平紳士馬逢國先生在研討會開幕酒會致辭說:「香港藝術發展局一向支持不同的藝術項目和藝術發展,文學創作和有關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年的香港文學節、香港國際書展、城市文學節,多種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出版的文學雜誌如《字花》、《城市文藝》、《文學研究》及《詩網絡》,出版的文學書籍,以及籌劃中的網上文學創作計劃,都是藝發局以行動支持文學發展的例證。」
馬逢國先生說:「研討會可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外,更兼有文化交流之意義。
「尤令人感動的,是觀眾當中,除了文學愛好者、大學生外,亦有中學老師帶同莘莘學子參加,令是次研討會的觀眾範圍更為廣泛,同時亦有文化承傳之深意。」
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在研討會開幕酒會致辭說:「中國新文學走過將近一百年的旅程,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回顧往昔的足印,總結經驗,展望未來了。而香港是最適合的一個平台,因為香港是一片自由的土地。」
寒山碧先生說:「香港是一個最好的平台,可以暢所欲言;香港享有充份的出版自由,我們就是本著自由開放的香港精神來籌備和舉辦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在書中後記說:「中國近百年新文學的深入探討才剛開始。 」寒山碧先生說,清末,王韜、黃世仲的反清文學固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和五十年代後不同派別的文學,都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香港文學未曾須臾離開中國文學而獨立存在過,而是獨放異彩,香港文學「不僅具有地域和語言的特色,具有獨立的意識形態,更具有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所以香港文學雖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卻又是最特殊的別具特色的一部份。」
《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寒山碧主編/一書由中華書局07年7月出版,共542頁,定價148元,三聯、中華、商務等各大書局發售。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香港藝術發展局二00六年底舉行中國文學研討盛會補記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走過一個世紀的文學河流,中國新文學的宿命與國家民族時代的命運相繫,中國文人背負歷史和社會使命,知識份子的命運也是時代的寫照。數十位本港和來自內地、台灣和海外的著名作家學者,包括白樺、鄭愁予教授、張錯教授、葉永烈、名學者楊匡漢教授、謝冕教授、尉天聰教授,還有高齡九十六歲的學者李育中教授、以及本港的名學者單周堯教授、何沛雄教授、鍾玲教授、黃維樑教授、容若先生等,明星級的文化名人雲集香港,出席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一次文學研討盛會,回顧反思中國百載文學,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之路,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學術盛會。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一連三天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三十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雲集,有些就中國新文學百年來的發展作宏觀回顧評述,有些以歷史人物事件個案或個人文學生涯的際遇探討反思。過去歷史長流中的種種波折,不乏令人無限感慨的片段,而展示百載中國文化人的命運和他們的耕耘成果,與國家民族的歷史相繫。這次深具文化內涵的研討會在香港舉行,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在首天會議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教授以「走過一個文學世紀」為題,揭示我國百年文學的內蘊和真諦。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講題別出心裁:「從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足印」。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談「中國文學的宿命」。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尉天聰教授以「反省與展望」為題語重心長地說:「只有當中國人的悲苦和中國人的智慧能結合起來,才會為世人帶來更多向前的力量。」
上海著名作家白樺先生以「文學的河流」為題,談個人文學生命的體驗。白樺先生談及一九八○年底他的電影劇本《苦戀》拍成電影《太陽和人》,引起一場全國震盪,受到批判。白樺先生在會上讀出劇本中引起爭議的一段對白,明確指出劇中主人翁(父親)的原話說的是「祖國」,而劇中人女兒接著說的是:「……爸爸!您愛我們這個國家,苦苦地留戀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白樺強調:「『祖國』和『國家』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概念。」
正如白樺先生說,這次「《苦戀》事件檢驗了很多人的觀念和勇氣」,而會上身為評論人的浸大中文系黃子平教授其後即笑道,他自己正是受當年「苦戀事件」「株連」的人之一!事緣當年黃子平正在北京大學就讀,不認同官方傳媒對白樺的批判,北大學生開會討論,他激於義憤發言,卻曾因此受影響。事隔四份之一世紀,這位當年的北大學生黃子平已是香港文化界的著名學者,與白樺先生同坐於講壇,當年一場風波已成歷史,白樺先生聊以釋懷的是「自己的心從來都是自由的」,然而「苦戀」往事仍難免教人慨嘆!
○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的研討會是以新詩為主題,著名詩人鄭愁予教授的講題是「一條大河兩道水流--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詩波濤和流向」,他指出「現代詩與古典的關聯是從內向外,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巫覡鄉愁--古典詩基型的傳承」。偶像派詩人鄭愁予教授在讀者心中深具魅力,吸引了幾間中學共數十位中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慕名聽講;會議後,聽講的女中學生們紛紛請鄭愁予教授簽名留念。
另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兼比較文學系的張錯教授是廣東人,與香港有淵源,中學畢業於本港名校(九龍華仁英文書院),其後赴台灣升讀大學,再赴笈美國深造,現旅居美國,張錯教授的講題是「抒情與寫實--中國新詩兩大發展路線的扞格、互動與調適」。
本港學者、現任《文學研究》總編輯林曼叔先生以「李金髮與中國新詩」為題發表報告,論述李金髮的象徵詩派的影響及重新思考中國新詩的發展路向。
研討會中有幾個講題跟香港文學有關,是次會議最高齡的長者:高齡九十六歲的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李育中教授,他出生於香港,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香港讀書工作。高壽的李育中教授精神奕奕,笑容祥和,可能是他個性樂觀之故呢!他在○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的論文講題是「對香港詩壇形成和發展的我見」,李育中教授在論文中提到本港一位命途不幸的已故詩人柳木下,令人聞之唏噓!
在此一提的是這一天下午主持研討會的本港詩人古松,曾任律政司總刑事檢控官,他言談風趣生動,令研討會生色不少呢!
上海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在○六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的會議中圖文並茂講述「中國科幻小說的回顧與展望」,葉永烈是《十萬個為甚麼》的主要作者,也是科普、科幻和紀實小說作家,葉永烈先生的論文內容非常充實和精采,而令人更感興趣的話題是,原來如今風行內地的「小靈通」的取名是源於葉永烈二十一歲時所寫一篇科幻作品的題目:「小靈通漫遊未來」!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一連三天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三十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雲集,有些就中國新文學百年來的發展作宏觀回顧評述,有些以歷史人物事件個案或個人文學生涯的際遇探討反思。過去歷史長流中的種種波折,不乏令人無限感慨的片段,而展示百載中國文化人的命運和他們的耕耘成果,與國家民族的歷史相繫。這次深具文化內涵的研討會在香港舉行,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在首天會議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教授以「走過一個文學世紀」為題,揭示我國百年文學的內蘊和真諦。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講題別出心裁:「從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足印」。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談「中國文學的宿命」。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尉天聰教授以「反省與展望」為題語重心長地說:「只有當中國人的悲苦和中國人的智慧能結合起來,才會為世人帶來更多向前的力量。」
上海著名作家白樺先生以「文學的河流」為題,談個人文學生命的體驗。白樺先生談及一九八○年底他的電影劇本《苦戀》拍成電影《太陽和人》,引起一場全國震盪,受到批判。白樺先生在會上讀出劇本中引起爭議的一段對白,明確指出劇中主人翁(父親)的原話說的是「祖國」,而劇中人女兒接著說的是:「……爸爸!您愛我們這個國家,苦苦地留戀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白樺強調:「『祖國』和『國家』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概念。」
正如白樺先生說,這次「《苦戀》事件檢驗了很多人的觀念和勇氣」,而會上身為評論人的浸大中文系黃子平教授其後即笑道,他自己正是受當年「苦戀事件」「株連」的人之一!事緣當年黃子平正在北京大學就讀,不認同官方傳媒對白樺的批判,北大學生開會討論,他激於義憤發言,卻曾因此受影響。事隔四份之一世紀,這位當年的北大學生黃子平已是香港文化界的著名學者,與白樺先生同坐於講壇,當年一場風波已成歷史,白樺先生聊以釋懷的是「自己的心從來都是自由的」,然而「苦戀」往事仍難免教人慨嘆!
○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的研討會是以新詩為主題,著名詩人鄭愁予教授的講題是「一條大河兩道水流--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詩波濤和流向」,他指出「現代詩與古典的關聯是從內向外,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巫覡鄉愁--古典詩基型的傳承」。偶像派詩人鄭愁予教授在讀者心中深具魅力,吸引了幾間中學共數十位中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慕名聽講;會議後,聽講的女中學生們紛紛請鄭愁予教授簽名留念。
另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兼比較文學系的張錯教授是廣東人,與香港有淵源,中學畢業於本港名校(九龍華仁英文書院),其後赴台灣升讀大學,再赴笈美國深造,現旅居美國,張錯教授的講題是「抒情與寫實--中國新詩兩大發展路線的扞格、互動與調適」。
本港學者、現任《文學研究》總編輯林曼叔先生以「李金髮與中國新詩」為題發表報告,論述李金髮的象徵詩派的影響及重新思考中國新詩的發展路向。
研討會中有幾個講題跟香港文學有關,是次會議最高齡的長者:高齡九十六歲的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李育中教授,他出生於香港,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香港讀書工作。高壽的李育中教授精神奕奕,笑容祥和,可能是他個性樂觀之故呢!他在○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的論文講題是「對香港詩壇形成和發展的我見」,李育中教授在論文中提到本港一位命途不幸的已故詩人柳木下,令人聞之唏噓!
在此一提的是這一天下午主持研討會的本港詩人古松,曾任律政司總刑事檢控官,他言談風趣生動,令研討會生色不少呢!
上海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在○六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的會議中圖文並茂講述「中國科幻小說的回顧與展望」,葉永烈是《十萬個為甚麼》的主要作者,也是科普、科幻和紀實小說作家,葉永烈先生的論文內容非常充實和精采,而令人更感興趣的話題是,原來如今風行內地的「小靈通」的取名是源於葉永烈二十一歲時所寫一篇科幻作品的題目:「小靈通漫遊未來」!
葉永烈先生在論文中考證中國最早的一篇科幻小說是一九○五年徐念慈先生以筆名東海覺我所寫的《新法螺先生譚》。
葉永烈先生的論文並述及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本港已故著名實業家安子介先生,曾早於一九三八年與友人聯合譯著一部名為《陸沉》的科幻小說,該書曾於八十年代先後在香港和上海重新出版。
研究港、台與台灣華文文學的內地學者: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許翼心教授,講述近代(辛亥革命準備時期)愛國報人鄭貫公的事蹟--鄭貫公曾於一九○一年在香港主編近代報章的第一個文藝副刊:《中國日報》的副刊「鼓吹錄」。
會上另一位本港學者是對語文文字深有研究的容若先生(原名劉晟),他主張各種文學和流派應相容並包,而對新文學難以普及的問題應認真反思。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黃仲鳴博士講述「由金牙二到三蘇--一九三○、四○年代香港報刊的『怪論文學』」,他指出本港已故名報人任護花是最早在本港報章以通俗的「三及第」文體撰寫針砭時勢「怪論」的作者,任護花於一九三八年在香港辦《先導》報,並以「金牙二」作筆名撰寫專欄。
在第三天會議「人物研究」的專場,本港著名文學評論家璧華先生論述素有「社會良心」之譽的已故報告文學作家劉賓雁及其作品;劉賓雁早年以揭露社會黑暗面、為民請命的報告文學《人妖之間》等作品知名海內外,晚年流亡海外,盼回國而終未能如願,於二○○五年辭世。對中國新寫實主義文學素有研究的璧華先生,有感於內地大部份中國當代文學史述及報告文學時都沒有提及劉賓雁而鳴不平,璧華先生呼籲國內編撰中國文學史的學者應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事有湊巧,座中正有一位內地學者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編者之一,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董健教授隨即澄清說,他參與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五年出版),是有重新編入關於劉賓雁及其報告文學作品的篇幅。
○六年十二月一日上午的研討會中,曾於一九九五年出版《王實味傳》一書的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黃昌勇教授,以「王實味事件與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以與丁玲為例」為題,揭示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命運歷史中的一頁悲劇:延安整風中的王實味事件;主持會議的本港學者張秉權博士和多位與會者,聽後都不禁表示心情沉重,為之嘆息!正如會上另一學者北大中文系陳熙中教授論文的講題:「把人當成人」--對於知識份子而言是意義重大的!
事實上,歷來中國文人和文學作品都背負著沉重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而文人和文學作品的命運與國家民族、時代的命運相連,文人曲折的命運與其作品同樣令人關注,而中國知識份子愛國和正義的風骨更為人傳頌。
本港學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陳國球教授以「胡蘭成與中國文學風景」為題,剖析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一書中的文學論說和觀點;不過台灣名學者尉天聰教授等會上多位講者,均表示胡蘭成於抗戰期間有欠操守而令人不滿。
○六年十二月一日下午研討會最後一節會議,整個研討會唯一的一位女作家講者:深圳作協主席彭名燕女士以感性筆觸談新都市文學的主旋律,應為有時代感、反映新都市人民的生存狀態,富生活氣息,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
三天研討會除了多位講者都是享盛名的作家學者,還有各場研討會的主持人和評論人都是本港卓有成就的名學者,包括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單周堯教授、浸大中文系黃子平教授、詩人古松、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何沛雄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鄧昭祺教授、本港著名文學評論家梅子先生、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系主任張秉權博士、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玉峰教授等;此外,更有年青一代的研究者:中大中文系高級導師張詠梅博士是整個會議講台上最年輕的一位評論人,表現得相當大方得體,令人可喜。張詠梅博士是本港名學者盧瑋鑾教授的高足。
為期三天的研討會名家雲集、內容豐富,筆者聽後深感獲益良多,然而,這樣富有意義和價值的文學研討會,除了首天下午有偶像派詩人鄭愁予教授出席,吸引了幾間中學的老師帶領數十位中學生慕名聽講之外,其餘各場研討會的聽講人數稀疏,真是非常可惜,愛好文學的人士都在哪裡呢!在大學唸中文系、修讀文學史的大學生應該來聽聽數十位專家學者前輩的寶貴研究心得啊!也許會議期間是於平日上學上班時間的關係吧!
筆者在此謹對策劃是次研討會的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努力和會議成功深致敬意!更對藝發局首次主辦此種大型文學活動致敬,希望藝發局、有關當局與文化界同寅今後繼續合力推廣文學,其中更重要是深切盼望傳媒能對文學撥出多一些空間,才能進一步推動香港作為文化都會在文學和文化方面的發展。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