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7日星期一

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寒山碧主編/《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





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寒山碧主編/
《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藝術發展局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主辦舉行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盛會,三十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文化名人雲集香港,回顧反思中國百載文學,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之路,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和價值的學術盛會。香港藝術發展局07年7月出版了名為《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部《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論文集由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主編,全書分為六輯:回顧與展望、專題研究、新詩探索、作家研究、香港文學論述、研討會評論。書中收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著名學者作家共35篇論文。

書中研討會論文的作者包括:董健教授、楊匡漢教授、謝冕教授、鄭愁予教授、張錯教授、白樺先生、葉永烈先生、李育中教授、尉天聰教授、許翼心教授、以及本港名學者黃維樑教授、鄭培凱教授、容若先生、黃仲鳴博士、寒山碧先生、璧華先生、梅子先生、林曼叔先生、楊玉峰教授、鄭煒明博士、張詠梅博士等。(書中還收錄研討會其中二位學者的新論文:葛紅兵教授的<——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體」隱喻、和郜元寶教授的<鐵凝——革命文學的隱秘遺產> 。

書中論文探討中國文學在二十、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回顧與展望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內容深富啓發及具學術水平。

書中並收錄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晚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酒會上,本港前任律政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太平紳士、香港藝發局主席、太平紳士馬逢國先生、和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致辭全文、和寒山碧先生的後記。

梁愛詩女士當晚致辭說了意義深詳、深懷歷史感的一段話:「中國文學隨着歷史的發展,經歷過千層浪。二十世紀中國的熱血青年謀求推翻封建制度,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倡科技、振中華,在文學方面也呼喚變革,而許多出色的文學家也都在這段時期崛起;爾後,新中國的多場運動,孕育了傷痕文學的出現。隨着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與對外開放,人民對知識的追求更為熱切,社會文化又有新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的不但是商貿的範疇,人文距離亦得以拉近。這一浪一浪,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梁愛詩女士說:「這次研討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回顧與展望,正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原因。」

香港藝發局主席、太平紳士馬逢國先生在研討會開幕酒會致辭說:「香港藝術發展局一向支持不同的藝術項目和藝術發展,文學創作和有關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年的香港文學節、香港國際書展、城市文學節,多種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出版的文學雜誌如《字花》、《城市文藝》、《文學研究》及《詩網絡》,出版的文學書籍,以及籌劃中的網上文學創作計劃,都是藝發局以行動支持文學發展的例證。」

馬逢國先生說:「研討會可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外,更兼有文化交流之意義。
「尤令人感動的,是觀眾當中,除了文學愛好者、大學生外,亦有中學老師帶同莘莘學子參加,令是次研討會的觀眾範圍更為廣泛,同時亦有文化承傳之深意。」

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在研討會開幕酒會致辭說:「中國新文學走過將近一百年的旅程,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回顧往昔的足印,總結經驗,展望未來了。而香港是最適合的一個平台,因為香港是一片自由的土地。」

寒山碧先生說:「香港是一個最好的平台,可以暢所欲言;香港享有充份的出版自由,我們就是本著自由開放的香港精神來籌備和舉辦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在書中後記說:「中國近百年新文學的深入探討才剛開始。 」寒山碧先生說,清末,王韜、黃世仲的反清文學固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和五十年代後不同派別的文學,都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香港文學未曾須臾離開中國文學而獨立存在過,而是獨放異彩,香港文學「不僅具有地域和語言的特色,具有獨立的意識形態,更具有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所以香港文學雖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卻又是最特殊的別具特色的一部份。」


《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香港藝術發展局出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寒山碧主編/一書由中華書局07年7月出版,共542頁,定價148元,三聯、中華、商務等各大書局發售。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香港藝術發展局二00六年底舉行中國文學研討盛會補記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走過一個世紀的文學河流,中國新文學的宿命與國家民族時代的命運相繫,中國文人背負歷史和社會使命,知識份子的命運也是時代的寫照。數十位本港和來自內地、台灣和海外的著名作家學者,包括白樺、鄭愁予教授、張錯教授、葉永烈、名學者楊匡漢教授、謝冕教授、尉天聰教授,還有高齡九十六歲的學者李育中教授、以及本港的名學者單周堯教授、何沛雄教授、鍾玲教授、黃維樑教授、容若先生等,明星級的文化名人雲集香港,出席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一次文學研討盛會,回顧反思中國百載文學,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之路,是深具歷史意義的學術盛會。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回顧與廿一世紀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一連三天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三十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雲集,有些就中國新文學百年來的發展作宏觀回顧評述,有些以歷史人物事件個案或個人文學生涯的際遇探討反思。過去歷史長流中的種種波折,不乏令人無限感慨的片段,而展示百載中國文化人的命運和他們的耕耘成果,與國家民族的歷史相繫。這次深具文化內涵的研討會在香港舉行,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在首天會議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教授以「走過一個文學世紀」為題,揭示我國百年文學的內蘊和真諦。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講題別出心裁:「從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足印」。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談「中國文學的宿命」。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尉天聰教授以「反省與展望」為題語重心長地說:「只有當中國人的悲苦和中國人的智慧能結合起來,才會為世人帶來更多向前的力量。」

上海著名作家白樺先生以「文學的河流」為題,談個人文學生命的體驗。白樺先生談及一九八○年底他的電影劇本《苦戀》拍成電影《太陽和人》,引起一場全國震盪,受到批判。白樺先生在會上讀出劇本中引起爭議的一段對白,明確指出劇中主人翁(父親)的原話說的是「祖國」,而劇中人女兒接著說的是:「……爸爸!您愛我們這個國家,苦苦地留戀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白樺強調:「『祖國』和『國家』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概念。」

正如白樺先生說,這次「《苦戀》事件檢驗了很多人的觀念和勇氣」,而會上身為評論人的浸大中文系黃子平教授其後即笑道,他自己正是受當年「苦戀事件」「株連」的人之一!事緣當年黃子平正在北京大學就讀,不認同官方傳媒對白樺的批判,北大學生開會討論,他激於義憤發言,卻曾因此受影響。事隔四份之一世紀,這位當年的北大學生黃子平已是香港文化界的著名學者,與白樺先生同坐於講壇,當年一場風波已成歷史,白樺先生聊以釋懷的是「自己的心從來都是自由的」,然而「苦戀」往事仍難免教人慨嘆!

○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的研討會是以新詩為主題,著名詩人鄭愁予教授的講題是「一條大河兩道水流--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詩波濤和流向」,他指出「現代詩與古典的關聯是從內向外,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巫覡鄉愁--古典詩基型的傳承」。偶像派詩人鄭愁予教授在讀者心中深具魅力,吸引了幾間中學共數十位中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慕名聽講;會議後,聽講的女中學生們紛紛請鄭愁予教授簽名留念。

另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兼比較文學系的張錯教授是廣東人,與香港有淵源,中學畢業於本港名校(九龍華仁英文書院),其後赴台灣升讀大學,再赴笈美國深造,現旅居美國,張錯教授的講題是「抒情與寫實--中國新詩兩大發展路線的扞格、互動與調適」。

本港學者、現任《文學研究》總編輯林曼叔先生以「李金髮與中國新詩」為題發表報告,論述李金髮的象徵詩派的影響及重新思考中國新詩的發展路向。

研討會中有幾個講題跟香港文學有關,是次會議最高齡的長者:高齡九十六歲的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李育中教授,他出生於香港,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香港讀書工作。高壽的李育中教授精神奕奕,笑容祥和,可能是他個性樂觀之故呢!他在○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的論文講題是「對香港詩壇形成和發展的我見」,李育中教授在論文中提到本港一位命途不幸的已故詩人柳木下,令人聞之唏噓!

在此一提的是這一天下午主持研討會的本港詩人古松,曾任律政司總刑事檢控官,他言談風趣生動,令研討會生色不少呢!

上海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在○六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的會議中圖文並茂講述「中國科幻小說的回顧與展望」,葉永烈是《十萬個為甚麼》的主要作者,也是科普、科幻和紀實小說作家,葉永烈先生的論文內容非常充實和精采,而令人更感興趣的話題是,原來如今風行內地的「小靈通」的取名是源於葉永烈二十一歲時所寫一篇科幻作品的題目:「小靈通漫遊未來」!


葉永烈先生在論文中考證中國最早的一篇科幻小說是一九○五年徐念慈先生以筆名東海覺我所寫的《新法螺先生譚》。


葉永烈先生的論文並述及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本港已故著名實業家安子介先生,曾早於一九三八年與友人聯合譯著一部名為《陸沉》的科幻小說,該書曾於八十年代先後在香港和上海重新出版。


研究港、台與台灣華文文學的內地學者: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許翼心教授,講述近代(辛亥革命準備時期)愛國報人鄭貫公的事蹟--鄭貫公曾於一九○一年在香港主編近代報章的第一個文藝副刊:《中國日報》的副刊「鼓吹錄」。

會上另一位本港學者是對語文文字深有研究的容若先生(原名劉晟),他主張各種文學和流派應相容並包,而對新文學難以普及的問題應認真反思。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黃仲鳴博士講述「由金牙二到三蘇--一九三○、四○年代香港報刊的『怪論文學』」,他指出本港已故名報人任護花是最早在本港報章以通俗的「三及第」文體撰寫針砭時勢「怪論」的作者,任護花於一九三八年在香港辦《先導》報,並以「金牙二」作筆名撰寫專欄。


在第三天會議「人物研究」的專場,本港著名文學評論家璧華先生論述素有「社會良心」之譽的已故報告文學作家劉賓雁及其作品;劉賓雁早年以揭露社會黑暗面、為民請命的報告文學《人妖之間》等作品知名海內外,晚年流亡海外,盼回國而終未能如願,於二○○五年辭世。對中國新寫實主義文學素有研究的璧華先生,有感於內地大部份中國當代文學史述及報告文學時都沒有提及劉賓雁而鳴不平,璧華先生呼籲國內編撰中國文學史的學者應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事有湊巧,座中正有一位內地學者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編者之一,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董健教授隨即澄清說,他參與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五年出版),是有重新編入關於劉賓雁及其報告文學作品的篇幅。

○六年十二月一日上午的研討會中,曾於一九九五年出版《王實味傳》一書的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黃昌勇教授,以「王實味事件與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以與丁玲為例」為題,揭示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命運歷史中的一頁悲劇:延安整風中的王實味事件;主持會議的本港學者張秉權博士和多位與會者,聽後都不禁表示心情沉重,為之嘆息!正如會上另一學者北大中文系陳熙中教授論文的講題:「把人當成人」--對於知識份子而言是意義重大的!

事實上,歷來中國文人和文學作品都背負著沉重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而文人和文學作品的命運與國家民族、時代的命運相連,文人曲折的命運與其作品同樣令人關注,而中國知識份子愛國和正義的風骨更為人傳頌。

本港學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陳國球教授以「胡蘭成與中國文學風景」為題,剖析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一書中的文學論說和觀點;不過台灣名學者尉天聰教授等會上多位講者,均表示胡蘭成於抗戰期間有欠操守而令人不滿。

○六年十二月一日下午研討會最後一節會議,整個研討會唯一的一位女作家講者:深圳作協主席彭名燕女士以感性筆觸談新都市文學的主旋律,應為有時代感、反映新都市人民的生存狀態,富生活氣息,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

三天研討會除了多位講者都是享盛名的作家學者,還有各場研討會的主持人和評論人都是本港卓有成就的名學者,包括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單周堯教授、浸大中文系黃子平教授、詩人古松、城大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何沛雄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鄧昭祺教授、本港著名文學評論家梅子先生、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系主任張秉權博士、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玉峰教授等;此外,更有年青一代的研究者:中大中文系高級導師張詠梅博士是整個會議講台上最年輕的一位評論人,表現得相當大方得體,令人可喜。張詠梅博士是本港名學者盧瑋鑾教授的高足。

為期三天的研討會名家雲集、內容豐富,筆者聽後深感獲益良多,然而,這樣富有意義和價值的文學研討會,除了首天下午有偶像派詩人鄭愁予教授出席,吸引了幾間中學的老師帶領數十位中學生慕名聽講之外,其餘各場研討會的聽講人數稀疏,真是非常可惜,愛好文學的人士都在哪裡呢!在大學唸中文系、修讀文學史的大學生應該來聽聽數十位專家學者前輩的寶貴研究心得啊!也許會議期間是於平日上學上班時間的關係吧!

筆者在此謹對策劃是次研討會的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的努力和會議成功深致敬意!更對藝發局首次主辦此種大型文學活動致敬,希望藝發局、有關當局與文化界同寅今後繼續合力推廣文學,其中更重要是深切盼望傳媒能對文學撥出多一些空間,才能進一步推動香港作為文化都會在文學和文化方面的發展。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7月香港書展以「閱讀香港」為主題

2007年香港書展以「閱讀香港」為主題

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八屆香港書展,2007年七月十八至二十四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出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共475家公司的出版物。今屆書展以「閱讀香港」為主題,展示有關香港的書籍,以及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從多個角度思考香港社會文化的變遷。

今屆香港書展的文化活動,分為十個系列,包括:閱讀香港講座系列、企業家談閱讀講座、中華文化普及系列、兩岸三地閱讀文化座談會、「名人講故事」系列、名人閱讀分享系列、亞洲出版研討會、名家推介:「新書書評活動」、實地考察:舉辦「閱讀香港:地標之旅」及「閱讀香港:書店之旅」兩個外展活動。

貿發局香港書展今年第三度與亞洲週刊合作舉辦名作家講座系列:邀請了龍應台易中天于丹莫言倪匡鄭丰春樹張悅然梁靖芬胡淑雯董啟章駱以軍謝曉虹英培安孫隆基等來自內地、台灣、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五地殿堂級新生代作家名作家在書展開講。
大會亦與香港電台「太陽計劃2007」合辦太陽閱讀Teen活動,邀請查良鏞及倪匡向年青人分享他們的寫作經驗及心路歷程。

大會與明報世紀版合作,邀請了倪匡和詹宏志對談推理小說。

兩岸三地閱讀文化座談會:貿發局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兩岸三地閱讀文化」座談會,邀請鐵凝、張曉風及周密密(筆名:周蜜蜜)主講。

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合作中華文化普及系列:邀請蕭國健、蔣匡文、楊智琛及黎淑儀,介紹香港古蹟、中國建築與風水、茶文化及中國文物欣賞。

與香港出版總會合辦「亞洲出版研討會」:與香港出版總會合辦,今年的主題是「出路」,邀請業界翹楚齊來探討傳統出版業界在市場萎縮的形勢下,如何走出本土、衝出亞洲。講者包括陳萬雄、詹宏志及梁鳳儀等。

香港書展近年加強在珠三角地區的宣傳攻勢,內地讀者反應踴躍,今年將有6,000名內地旅客參觀書展。貿易發展局總裁林天福先生說:「香港書展有潛力發展成為文化旅遊項目,稍後將與旅發局商討。」

另外,《我要安樂死》作者斌仔出席書展題為「生命‧尊嚴-孰輕孰重」的座談會,與醫管局主席胡定旭、立法會議員余若薇、梁劉柔芬、譚耀宗等討論應否立法容許安樂死的問題,講座吸引近400名市民參與。

今屆書展舉辦「閱讀香港:地標之旅」及「閱讀香港:書店之旅」兩個外展活動。

今屆書展七天入場人數超過七十六萬,創下歷年書展入場人數的新紀錄之最。

貿發局發言人表示,今年書展共展出超過二萬種圖書,其中六千種為新書,綜合參展商意見及問卷調查,最暢銷圖書類別首三位為:(一) 兒童圖書:其中以哈利波特系列、英語學習類最暢銷,而中文歷險故事亦甚受歡迎;(二) 實用通識類:以旅遊、健康、食譜、生活情趣類銷情最佳;各地文化、歷史、地理、科學的普及圖書亦甚受歡迎;(三) 流行讀物類:消閒小說,明星書、笑話類今年仍然暢銷,但整體反應未及針對中產口味的生活情趣類書籍。

今年有多位名作家如于丹、易中天在書展開講,令中國古典今談類圖書特別暢銷,個別書商今年推出本土新作家的作品,以具時代感的設計,配合推廣宣傳,銷情暢旺。

今屆書展共推出180多項文化活動,其中作家學者的講座,全線爆滿,參加人數超過一萬人,今年內地赴港參觀書展的讀者,保守估計超過六千人。內地讀者較喜歡購買兒童學習、生活情趣及文史類書籍。

貿易發展局總裁林天福先生表示,香港書展在2005年轉型,確立文化與產業並重的定位。「今年書展首次引入主題策劃,以『閱讀香港』為主題,鼓勵出版商推介有關香港的書籍,並舉辦以香港為題的文化活動,走出會展,舉辦地標及書店之旅,各項活動均取得理想的成績。」林天福。

2007書展各項講座活動的錄影片段,已上載香港書展網頁,市民可登入下列網頁重溫作家的風采: hkbookfair.com/seminars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香港兩位中學生何詠琳和梁嘉穎榮膺「全國文學之星」殊榮

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的永隆文學之星---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優勝者,赴京參加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決賽的獲獎同學,4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時留影;旁為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總評審潘步釗校長(左一)、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總幹事盧恩成校長(後右一)、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孫若慧小姐(後排中)。(照片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提供)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6月出版了《文學之星——香港賽區得獎作品選》。



香港兩位中學生何詠琳和梁嘉穎榮膺「全國文學之星」殊榮


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的永隆文學之星---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優勝者,參加由超過二千六百多萬名中學生參賽的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決賽,香港兩位中學生何詠琳和梁嘉穎膺選全國評選出的20位「全國文學之星」之列。


永隆文學之星---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頒獎禮已於6月30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並於6月出版了《文學之星——香港賽區得獎作品選》,輯錄香港六十篇得獎作品和獲選全國文學之星的二十篇佳作(其中兩篇為香港同學作品):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何詠琳同學的獲獎作品《距離》,和沙田官立中學梁嘉穎同學的獲獎作品《母語的魅力》。


除了何詠琳同學和梁嘉穎同學榮膺「全國文學之星」殊榮,另有6位本港參賽中學生(均為女同學)獲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決賽一等獎︰高中組謝沛雯同學、周雅同學、溫潔茹同學、蔡卓儀同學、初中組伍隽穎同學、及何巧英同學。


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的永隆文學之星---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06年10月開始徵稿,得到香港教育統籌局全力支持,全港逾半數129間學校和近四萬名中學生參加了此次比賽。評審顧問團包括多位大學名學者:饒宗頤教授、單周堯教授、周國正教授、陳根雄教授。全港中學生作文大賽六十篇優異作品,經北京複選選出8位同學獲邀參加4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決賽。全國頒獎礼已於4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永隆文學之星---香港中學生作文大賽由永隆銀行和中國燭光教育基金贊助。協辦機構包括:教育統籌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中文中學聯會、政府中學校長協會、九龍地域校長聯會、新界區校長會、離島區校長會、教育評議會、中華百年系列活動統籌委員會、香港大學中文系、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協辦。

2006/07屆「恆源祥文學之星」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由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和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會、全國中學報刊專業委員會合辦,是超過二千六百萬名中學生參加的大規模全國賽;香港賽區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大賽以「青春綻放真、善、美」為主題,以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水平、文學修養、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


決賽從「聽說讀寫」4方面綜合測試參賽學生。


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從06年10月以來先後舉行初賽、複賽,最終從全國各地(包括香港)選出120位优胜者,在北京舉行決賽,評選出20位「全國文學之星」和頒發100個一等獎。香港共有8位中學生分別獲獎(高級組和初級組)︰兩位「全國文學之星」和另六位一等獎。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並於6月出版了《文學之星——香港賽區得獎作品選》,輯錄香港六十篇得獎作品和獲選全國文學之星的二十篇佳作。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李焯芬教授在書中序言中說:「近年香港改革語文教育,強調加強利用欣賞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語文和思考水平,同時培育學生的品德情意。這種改革方向,既受到廣大社會人士的認同和肯定,也在校園內外漸見成效。這是眾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付出、共同承擔,也是共有的收穫。」


「我們的關注不只是怎樣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抒發,而是通過文字,令青年人更懂得熱愛和重視生命,就像大會為題目所訂定的主題:「讓青春綻放真、善、美」。」


「這本文集,結集了今次比賽中香港賽區的六十篇得獎作品。閱讀的過程,滿載著青年人的情感思想,雖然只是薄薄的小書,卻是他們對生命思考和感受後,繪畫出的絕妙圖畫,足以令我們感動和引以為傲。」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網址:
http://www.hkipcc.org.hk
電話︰25594904 FAX︰25598240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83號合和中心57樓5709室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秋螢詩聚多媒體朗誦晚會暨陳耀成攝影展開幕禮07年6 月16 日在上海街視藝空間舉行

秋螢詩聚多媒體朗誦晚會暨陳耀成攝影展開幕禮於07年6 月 16 日傍晚在九龍上海街404號地下「上海街視藝空間」舉行。朗誦晚會由本港詩人葉輝和關夢南主持。(林翠芬攝)

作家、電影導演陳耀成(左)07年6 月16 日在上海街視藝空間與本港名詩人蔡炎培(中)、崑南(右)合影。(林翠芬攝)



秋螢詩聚多媒體朗誦晚會暨陳耀成攝影展開幕禮07年6 月16 日在上海街視藝空間舉行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秋螢詩聚多媒體朗誦晚會暨陳耀成攝影展開幕禮,於07年6 月 16 日傍晚在九龍上海街404號地下「上海街視藝空間」同場舉行 , 朗誦晚會由本港詩人葉輝和關夢南主持,本港二十多位老中青詩人蔡炎培、崑南等濟濟一堂,是相當難得的一次文藝沙龍場面!


攝影、詩、與音樂多媒體crossover一起,形式新穎別緻,參觀畫展同時也可欣賞詩朗誦,是廿一世紀香港城市文藝沙龍一種可取的形式。

當晚參加秋螢詩聚多媒體朗誦晚會的詩人及其作品包括:
1.〈組詞練習〉詩:袁兆昌 / 音樂:陳子謙/
2.〈影的暫別〉詩:袁兆昌 /音樂:袁兆希/
3.〈渡船街〉:羅銘宇/
4.〈當我跑〉、〈蘋果〉:關洛瑤
5.〈分裂〉:劉綺華/
6.〈回應〉:燕夕/
7.〈漿糊瓶〉:蔡炎培/
8.〈也許隨風〉曲詞:崑南/
9.〈說不出的未來——回歸十年紀念之一〉:陳滅/
10.〈香港的詩歌——回歸十年紀念之四〉:陳滅/
11.〈最後的夏天〉:方秀宜/
12.〈酒罐〉:李才/
13.〈單身者晚宴〉:葉英傑/
14.〈大三巴下念親——致祖父〉:波希米亞/
15.〈銅記三越〉:璇筠/
16.〈在柴灣海角旁的工廠大廈〉:鄭政恆/
17.〈碼頭〉:鯨鯨/
18.〈青島——寄遠行的路生叔〉:鍾國強/
19.〈堅持的意義——與何老師共勉〉:關夢南/
20.〈彼岸〉:何樹顯

本港作家及電影工作者陳耀成的個人攝影展「 海上絲路之風景--「會安」(越南)與「北海」(廣西) 」(SCENES FROM THE MARINE SILK ROAD), 於07年6 月 9 日至 24 日在上海街視藝空間舉行, 展出之攝影作品捕捉了越南「會安」和廣西「北海」兩地充滿殖民遺風的建築物和生氣勃勃的街頭生活,重新勾劃亞洲往日繁榮的商貿面貌。

據展覽資料指出:廣西省北海市是古代的產珠之地,杜甫詩句「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和李白詩句「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都是說北海市合浦郡馳名的珍珠。

廣西北海因地利而成為海上絲路的始發港之一。北海市內的殖民地風格建築,是因為一八七六年中英煙台條約被割讓為對外開放的經商口岸的發展。


現今廣西北海市珠海路老街內延綿一點八里(三公里)的老屋,可能是中國國內最大規模的殖民建築區,但已破落滄桑;當地政府已開始保存,推廣為旅遊點及行人專用區,並嘗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地位。


陳耀成簡歷:

陳耀成,一九八一年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生,主修英文新聞,畢業後曾任職《英文虎報》新聞記者。八十年代中負笈美國深造碩士課程,其後留在紐約發展,拍攝舞蹈和音樂錄影帶,又曾撰寫英語兒童歌劇。

陳耀成創作多樣化,集電影導演、作家、影評人於一身,才華非凡。

在文學創作方面,陳耀成的寫作生涯始於八十年代,出版過:《最後的中國人 》、從新浪潮到後現代 、《(譯著:蘇珊‧桑塔格文選》、劇作《赤地之戀》。對張愛玲作品素有研究的導演陳耀成,曾把張愛玲名著《赤地之戀》改編為英語舞台劇,在美國紐約公演。

陳耀成的電影作品包括《浮世戀曲》(1992年)、以及《錯愛》(1995年)、《紫荊 》(2002年)等。

在電影創作方面,陳耀成鍾情於「回歸」這主題。他曾以香港九七回歸為題,執導紀錄片《北征》,此片曾在柏林影展及九八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中放映,並於夏威夷電影節中獲提名最佳紀錄片。此外,陳耀成也拍攝了一部以澳門回歸為題材的紀錄片《澳門2000》。他的另一電影作品《情色地圖》,主題亦與香港變遷、和澳門殖民史有關。

陳耀成網站http://evanschan.com/

上海街視藝空間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瀏覽上海街視藝空間的網頁: http://www.ssa007.org
查詢 , 請與 廖小姐聯絡 (電話: 27702157 , 電郵:info@ssa007.org )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王良和、胡燕青4月28日談「成長中的詩情——從童詩到現代詩」



本港兩位著名詩人學者王良和博士(左)與胡燕青博士07年4月28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主講:「成長中的詩情——從童詩到現代詩」。(林翠芬攝)


王良和、胡燕青07年4月28日談成長中的詩情——從童詩到現代詩
「讓孩子寫出生命裡成長中的詩情」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本港兩位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學者: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教授王良和博士,與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 胡燕青博士,07年4月28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主講:「成長中的詩情——從童詩到現代詩」。

這是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七年四月至六月期間合辦文學月會,以「多元視野下的兒童少年文學」為主題,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了三次講座的其中之一講,座無虛席。

胡燕青:鼓勵創作 提升語文能力
著名詩人學者、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 胡燕青老師在講座中指出,學生如喜歡創作,語文能力也會提升,所以老師宜盡量鼓勵而不要挫敗學生學習創作的興趣。

已為人母的胡燕青老師講述她自己教導幼女唸詩的一個小故事,她教女兒讀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的名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初時只是教她「唸口王」地朗朗上口,後來偶然有一次她的女兒在一個情景下竟能背誦出來,是藝術種子萌芽的成果。

陳德錦的〈電車〉/時空在詩人的字裡行間偷偷切換
胡燕青老師在講座中解讀本港名詩人陳德錦的作品〈電車〉,例如其中兩句:「載著一群同路的人/在風雨飄搖的季節……」胡燕青老師解釋,電車是香港的象徵,詩中寫電車其實是寫香港的歷史,「頑強,守時而堅韌,駛過本來曲折的街道……」時空在詩人的字裡行間偷偷切換。

顧城的〈弧線〉 聊聊數語令人惻然
胡燕青老師指出,六歲小朋友也可以寫詩,不懂得寫的字也可以畫圖畫代替。她說,創作是有感而發,用眼睛看世界,給自己「有感受」的機會。
談及新詩的寫作技巧,胡燕青老師說,詩的結尾以能有驚奇、驚喜的為佳。
胡燕青又引述已故名詩人顧城的作品〈弧線〉為例,詩中寫一個失學的少年乞丐,詩人聊聊數語,令人惻然。

王良和:孩子的生命裡有詩情

另一位講者,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王良和博士說,小孩子偶然也會寫出讓大詩人甘拜下風的詩。小孩子沒有機心。

詩人聯想力豐富,而聯想是建基於認知和觀察。教學生欣賞和創作童詩,要引導小朋友仔細觀察,釋放想像力,分享讀詩樂。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孩子的生命裡有詩情。」王良和博士說。

王良和博士指出, 童詩可以有各種不同題材類型。
詩的題材無處不在,童詩也可以用粵語寫。

教童詩可以訓練思維和語文能力
教童詩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可以訓練思維能力。
兒童學寫詩可以磨煉觀察力,和感受力,感覺敏銳;開放感官,重新認識事物。
培養小孩子有詩人的眼光,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學習延伸想像。寫詩是藝術轉化能力。
寫詩在結尾營造特別的效果,不過一定要「見好就收!」

讀新詩也可以朗讀唱出來,王良和先生並即席示範用時下流行曲的唱法唱出幾句新詩,隨即贏得滿座掌聲。

「把成長中的詩情寫出來!
王良和博士又說,好的童詩在讀者心中留下聯想空間。
「把成長中的詩情寫出來!笑話也可以寫成詩呢!」
不一樣的童詩,成長中各有天份、才華。
「我的心中有詩嗎!」
詩,歡迎你,詩並無拒絕我們。

胡燕青老師也說:詩可以發展,延伸生長,宜先讓小孩子對寫詩有激情。


有聽眾問新詩是否需用標點符號的問題,這兩位詩人學者答道,視乎節奏、斷句、節的分佈、表達語氣,現時比較流行不用,無所謂是否應該,視乎需要,不用強求;不存在對錯,而是尊重詩人的選擇,一些詩人或喜歡不用標點符號的模糊感。

胡燕青教授簡歷: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著名詩人學者胡燕青於香港大學英文系畢業,並取得中文科哲學碩士學位。

胡燕青高中時期開始寫作,初以散文為主,其後對詩歌產生興趣,並且在《詩風》投稿,作品陸續發表於各文學雜誌及報刊。曾獲市政局中文文學獎詩組及散文組第一名、港大文社青年詩人推薦獎等。

胡燕青教授著有詩集《驚蟄》、《日出行》、《我把禱告留在窗台上》、《攀緣之歌》、《護城河》,散文集《心頁開敞》、《彩店》、《我在乎天長地久》、《嘆息的速度》;詩歌欣賞論集《小丘初夏》;少年小說《全天候跑道》、《頭號人物》;兒童故事《啟啟上小學》、《啟啟的腳趾有話說》、《啟啟怕不怕考試》等;紀實文學《我的老師》、《十九歲的天空》;與人合著的有漢語輔讀教材《讀讀寫寫學漢語》等。
胡燕青教授作品《地車裏》及《一米四八》分別為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及兒童文學組獲獎作品。


王良和教授簡歷

著名詩人學者王良和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顧問。 王良和原籍浙江紹興,一九六三年在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先後取得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曾任《公教報.青原篇》編輯、香港青年作者協會出版幹事及《星島日報》專欄作者,現為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業餘從事創作活動。


王良和博士著作包括詩集《驚髮》、《柚燈》、《火中之磨》、《樹根頌》、《尚未誕生》及散文集《秋水》及小說集《魚咒》等。其中《柚燈》及《秋水》分別獲得市政局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獎及散文組推薦獎。

王良和博士曾獲第七、八、九屆青年文學獎;第三、四、六、八、十一屆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一九八三年度大拇指詩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中大高雄先生紀念文學獎;第二屆市政局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獎及散文推薦優秀獎;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

王良和博士的作品〈中秋與花燈〉、〈山水之間〉、〈柚子三題〉、〈茶〉及〈常常,我想起那間屋〉為中學中國語文課程參考篇章;《柚燈》、《秋水》及《山水之間》為中學中國語文課程參考書籍。


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在○七年四月至六月期間合辦文學月會,為 「薪 火 相 傳 香 港 兒童 文 學 發 展 六 十 五 年 回 顧 展」 配 合 節 目 ,以「多元視野下的兒童少年文學」為主題,在○七年四月至六月期間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了三次講座,分別邀請六位資深文學作家及教育家,探討童詩、兒童故事和少年小說,以及兒童繪本的創作。


「多元視野下的兒童少年文學」三次講座:


07年4月28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一一講題:「成長中的詩情——從童詩到現代詩」講者:王良和教授(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教授)、 胡燕青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

07年5月12日(星期六)
講題:「黑白?彩色?——兒童故事與少年小說的閱讀」
講者:康秀玲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首席講師)、
葉瑞蓮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講師)

07年6月16日(星期六)
講題:「童話與現實之間——兒童繪本的童心與關懷」
講者:李孝聰先生(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主任)、
張永德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高級講師)


(香港公共圖書館 推 廣 活 動 組 )查 詢 電 話 ﹕TEL:2921 2649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