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9日星期一

白先勇教授5月21日在香港大學講述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白先勇教授o7年5月21日下午在香港大學主講學術講座:『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 美西巡演的文化反響』。 圖為白先勇教授(右五)、余志明先生(右四)、古兆申博士(左二)、單周堯教授(右三)、鄭培凱教授(左四)、何沛雄教授(左五)等本港名學者合影。 ( 林翠芬攝)


白先勇教授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在香港大學主講學術講座:『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美西巡演的文化反響』。 圖為白先勇教授在講座後與聽講的中學生合影。 ( 林翠芬攝)

白先勇教授(右)07年5月21日下午在香港大學主講學術講座:『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 美西巡演的文化反響』。 旁為主持講座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 ( 林翠芬攝)

白先勇教授5月21日在香港大學講述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致力推廣崑曲藝術的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策劃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合作的崑劇青春版《牡丹亭》,三年來在兩岸四地及遠至美國西岸巡演已共逾百場,觀眾達十五萬人次,打破歷來崑劇演出紀錄,在海內外掀起了崑曲熱潮。白先勇教授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在香港大學主講『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 美西巡演的文化反響』。

白先勇教授在講座中 解構 揭示青春版《牡丹亭》形成的文化現象:觀眾有如通過時光隧道,追尋文化上的認同和 歸屬感,讓原已跟傳統文化疏離的心靈回歸古典美學,是精神昇華。願望中華民族优秀文化傳統在21世紀重新大放光芒!

白先勇教授這次講座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為慶祝成立八十周年舉辦的系列學術講座之一,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查良鏞基金及港大人文基金贊助,並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協辦。

另外,由白先勇教授担任藝術總監兼名譽主席的「香港大學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計劃」,五月二十二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啟動儀式,這是全球首個全面研發崑曲的學術研究計劃。

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美西巡演的文化反響

白先勇教授07年5月21日在香港大學主講學術講座:『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 美西巡演的文化反響』。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在 講座中致歡迎詞說,白先勇教授把崑劇這重要的藝術帶到世界大舞台上演 ,在美國西岸巡迴演出,介紹崑劇的美學成就,引起很大的文化反響。
主持講座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形容白先勇教授把中國傳統崑劇改良,在海內外掀起一陣「白旋風」。

青春版《牡丹亭》的淵源

白先勇教授 在 講座中縷述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誕生的淵源,正是始於香港大學陸佑堂。
二○○二年,白先勇教授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 康文署之邀訪港,在香港大學和沙田大會堂等地,作系列的崑劇講座和示範演出。

『 美女俊男牌』——崑劇青春版

「我當時想,怎樣才能吸引大學生看崑劇呢?」
「崑劇要培養新一代觀眾,最重要是有大學生觀眾,崑劇才有前途。當年我們也是在大學生時代成立崑曲社。現在我也要 打『美女俊男牌』,說服年青觀眾!」白先勇教授笑道。
白先勇教授找來四位俊美男女青年演出〈驚夢〉、〈佳期〉等折子戲,相當吸引,而當年在香港大學陸佑堂演出〈驚夢〉飾演書生柳夢梅的演員,也就是後來在青春版《牡丹亭》劇中飾演柳夢梅的蘇州崑劇院青年男演員俞玖林。

(筆者按:當年是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崑劇小組」 成員古兆申等幾位經商議後向白先勇教授推薦,邀請蘇州崑劇團組織小小演出隊來港,參與該次構思獨特的示範講座。)

由白先勇教授策劃領導,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合作,蘇州崑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在台北首演 , 接著同年5月在香港首演。)

白先勇教授笑道,其實明清時代戲劇中寫男歡女愛也非常大膽呢!如《牡丹亭》劇中千金小姐做春夢,《孽海記》和尚尼姑一起下山、《玉簪記》道姑追書生……
白先勇教授其後補充說,崑劇的題材內容也不只是男歡女愛,也有歷史劇,像《桃花扇》。

崑劇 要訓練年青演員

白先勇教授指出, 現代 崑劇面臨很大危機,要盡快培養訓練一批合適的年青演員。「試想,假如《牡丹亭》中飾演書生柳夢梅的演員相貌長得不好,太守千金杜麗娘會為他相思而死嗎?但要找湯顯祖筆下古代書生氣質的演員太難了!」白先勇教授說,幸而上天促成,2002年在香港大學,他看俞玖林唱了一段〈驚夢〉,古典的氣質扮相,一看就是他! 「我心中的柳夢梅大抵就是這樣子的!接著,我們到蘇州「選美」,為劇中杜麗娘選角,選了新秀沈豐英。」

青春版《牡丹亭》三年來 共演出逾百場

白先勇教授說,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至今三年來已共演了一百零二場,在台 北 、 在內地大江南北多間大學、在港澳、美國,在不同文化生態的地方都演過了,幾乎每場都滿座,大部份觀眾是二、三十歲的年青人,以大學生為多。
「 這麼多人對崑劇這個古老劇種 著迷,在兩岸四地形成一個文化現象,已超過演戲、超過崑劇本身。」白先勇教授說道。

時光隧道 心靈回歸

白先勇教授指出,青春版《牡丹亭》每次演完,觀眾都不願散,曲終人不散的現象,值得思考,大家好像參加一種文化儀式,在幾小時內通過時光隧道,回歸古典美學文化傳統,讓原已跟傳統文化疏離的心靈回歸,有心靈「歸依」的感覺,是精神昇華,文化上的認同。

「湯顯祖的《牡丹亭》很了不起!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也很精緻,但青春版《牡丹亭》熱潮反映的還更超越這些!」白先勇教授說道。

文化認同 文化歸屬感

白先勇教授說,崑劇青春版《牡丹亭》形成一個文化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沉睡這麼久以後, 在21世紀復甦覺醒的先兆!

「我們民族的优秀文化傳統不能長久衰微下去! 21世紀是我們的文化到了臨界點的時候,面臨最大挑戰。願望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輝煌傳統 重新大放光芒!」

「年青一代學生們心中也有尋找民族文化的深沉認同。從十九世紀至今,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心靈多少有文化飄泊感,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衰微,文化認同薄弱,使心靈飄泊不安,會浮躁,現在的大學生也在追尋文化上的認同,整個中華文化大傳統的認同。」白先勇教授說道。

白先勇教授說,崑劇青春版《牡丹亭》 月 前 在 北京演出第一百場,二千七百個座位三天都滿了,一半是來自各地的大學生,「有學生從珠海坐七個小時火車到北京去看、、、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非常感動!觀眾看後都感到有文化上的歸屬感。」

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白先勇教授指出,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授予崑曲是人類非物質文明代表作(masterpiece)。崑曲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美學成就超越地域、語言的時空阻隔,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藝術,很不容易。

青春版《牡丹亭》赴美演出 掀動熱潮

白先勇教授說,崑劇青春版《牡丹亭》 06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到美國西岸巡迴演出一個月,四輪共十二場, 「 在 柏克萊和聖芭芭拉——我教的那間學校,我們選加州演出的戰略選對了,因為加州是美國東西文化交融頻繁、對中國文化也很向往 ,柏克萊是文藝思潮尖端的城市,臥虎藏龍。我們為了這次演出作了很多功夫,準備了一年之久,三天共九小時的一齣戲,在柏克萊也屬罕見,幸而有熱心人士贊助經費 。我們動員了很多華人校友會戲迷支持,當地的華僑熱情到不得了!

劇院給我們最好的公演時段,又給四天充份時間「打台」,當地的 主流中外媒體宣傳推廣,十篇英文劇評對我們的演出都有相當肯定的評價。
當地發獎狀,又訂為「牡丹亭週」。

聖芭芭拉特別重視!這是我住了四十多年的地方。」白先勇教授說。

美國柏克萊大學反應很快,隨即開設崑劇課,選課的有六七十人!

白先勇教授對蘇州崑劇團團員說:「你們從蘇州來到美國一流大學演出,是很大榮譽,你們 在海外 介紹我們中華民族最美的藝術瑰寶,你們是在寫歷史!」

香港大學成立崑曲發展研究中心

白先勇教授說,「香港大學成立崑曲發展研究中心,香港是國際文化匯聚的地方,保護全人類文化遺產再合適不過!以香港大學的傳統、實力、位置,一定會有一大番作為!」
白先勇教授又感謝本港企業家余志明先生贊助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和對崑曲藝術的推廣。

崑劇文學價值高


在講座中被問及在眾多中國傳統劇種中崑劇的特色?白先勇教授答道,崑劇的特色是文學性特別高,文詞優美。


談及對《牡丹亭》的改編,白先勇教授說:「我們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在舞台調度、燈光、服裝設計等方面都很有現代感。」
白先勇教授說,青春版《牡丹亭》將要發行一套九小時全本DVD。

香港有心人士大力推動 崑劇前途看好


白先勇教授說,很高興香港的崑劇觀眾愈來愈多!得到古兆申先生 和鄭培凱教授等有心人大力推動,前途看好!

( 按 : 本港名作家古兆申博士是 崑曲研究專家,現任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學術總 監,名學者鄭培凱教授 現任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主任、是湯顯祖研究專家)。

筆者聽講座 的 感受是 ,白先勇教授大力推動崑劇的熱誠令人感動,湯顯祖和《牡丹亭》因這位現代著名小說家的魅力而邁向世界,推向更高的藝術殿堂位置!

全球首個全面的崑曲研發計劃

「香港大學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計劃」五月二十二日 在香港大學舉行啟動儀式,這項由白先勇教授帶領的計劃, 是全球首個全面的崑曲研發計劃。港大將聯同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及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基金,於中國國家大劇院10月在北京正式開幕時,協辦崑曲國際交流會,活動包括崑曲國際研討會、國家大劇院開幕表演《青春版牡丹亭》及崑曲展覽。另外,在崑曲研究方面,港大將以《青春版牡丹亭》的資料搜集為首,並建立崑曲資料庫。
香港大學「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計劃」委員會包括:藝術總監兼名譽主席白先勇教授、副主席李焯芬教授及余志明先生;研究發展委員古兆申博士、中文大學金聖華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科技大學華瑋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鄭培凱教授。

身為「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計劃」委員會副主席的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 五月二十二日 在 啟動儀式上 表示:「香港大學非常榮幸參與全球首個全面的崑曲研發計劃,計劃旨在崑曲學術研究、資料匯集和整理及教育推廣,在國際上繼續傳承及發揚中國藝術文化。」
www.hku.hk/hkuf/culturefund/kunqu
香港大學「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計劃」資料:崑劇涵蓋文學、歷史、音樂、舞蹈和美學,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有「百戲之母」之稱。二零零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授予崑曲世界文化遺產即「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香港作聯3月30日文學座談會——章詒和、瘂弦、鄭愁予、陳義芝、張大春等 海內外文學名家出席

香港作家聯會07年3月30日晚上文學座談會,多位海內外文學名家應邀出席,左起: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往事並不如煙》作者、北京作家學者章詒和女士、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陳義芝先生、台灣小說家張大春先生。(林翠芬攝)

香港作家聯會07年3月30日晚上文學 座談會合影。(林翠芬攝)


香港作聯3月30日文學座談會——
章詒和、瘂弦、鄭愁予、陳義芝、張大春等 海內外文學名家出席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作家聯會07年3月30日晚上舉行文學座談會,多位海內外文學名家應邀出席,包括: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往事並不如煙》作者、北京作家學者章詒和女士、台灣小說家張大春先生、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陳義芝先生,他們是應邀到訪香港出席由香港城市大學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於 3月30日至4月2日舉行的第二屆城市文學節。


當晚座談會由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主持,嘉賓還有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等。

章詒和 : 我會堅持寫作

《往事並不如煙》作者、北京作家學者章詒和女士3月30日在香港作聯座談會上說:「 我很喜歡香港, 我小時候在香港讀過書。」「香港有最珍貴的東西,就是自由,要很珍惜。香港是有文化的地方,並非「文化沙漠」。 」

章詒和女士說:「 我會堅持寫作。」
2007年是反右運動 五十週年,章詒和女士表示會撰寫文學作品。「如果我們的 民族 還 想生存,如果我們的國家還要發展,就必須對過去這五十年作總結。這是大陸上的知識份子應正視的問題, 也會為此而努力。」

「希望香港繁榮,大家快樂,希望與香港文壇朋友保持永久聯絡。」章詒和女士說。

主持座談會的潘耀明先生說 ,章詒和女士最近出版的《伶人往事》在香港銷量超過一萬本,是香港出版界的奇跡。「希望她能為我們留下更多作品。」

瘂弦:文壇的希望在中青年作家身上

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的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說:「我對章詒和女士很欽佩,很高興見到她,她寫得又快又多又好。她提出的歷史意見,反映那個時代。她的書是可信的,相信她的書會發揮更深遠的影響。」

座中的兩位台灣名詩人瘂弦與鄭愁予是半世紀的老朋友。

瘂弦先生說台灣小說家張大春年青時是「文學頑童」,也寫舊體詩。張大春的小說師承台灣已故著名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
瘂弦先生說:「中生代作家是台灣文壇的主力,台灣文壇真正的希望就在他們(中青年一輩作家)身上!」

鄭愁予:「情」的價值永久不朽

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說:「香港作聯是感情融洽的地方。」

鄭愁予教授說:「有學生問我愛情詩還是否重要?我說:「在中文裡,「愛情」 真正有價值、永久不朽的是「情」字。在中文漢語,「青」字是漢語最美的字,有心是「情」,加「水」旁是「清」,加「日」字旁是「晴」、加草頭是精華的「菁」,右邊加「見」是廣東話的「靚」字。把握「青」字最好的方式是用心擁抱「青」字就成情。「愛屋及烏」,此情可待的感覺最好。」

「愛情詩其實是以情為主,是抒情詩的一部份。像艾青的詩,抒發對國家民族土地的情懷,這种詩歷久不衰。不管國家怎樣變,家國情懷仍在。」鄭愁予教授說道。

鄭愁予教授說,「愛情」一詞是外來語,以前用「憐惜」,其意是對人的愛,「愛情」是現代新名詞,「愛情」的價值在「情」上。

一個民族需要有真實的歷史

鄭愁予教授說,聽章詒和女士的談話了解到,一個民族需要有真實的歷史, 民族才有尊嚴。

「一個詩人心中如果沒有真摯的情,這詩人是沒有品格的!
「章女士是寫真實的歷史,是為民族保存尊嚴。而詩人寫愛情是保存文學的品格。」

「我們怎能沒有愛情詩,趕快寫好的愛情詩吧!」鄭愁予教授說道。

陳義芝:香港成為重要的華文世界中心堡壘

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陳義芝先生說,他在四份之一世紀前開始擔任台灣《聯合報》副刊編輯工作,那是台灣報業最鼎盛 、也 是台灣文學最美好的年代,那時期在內地詩壇也是 最美好的年代,有矇矓詩和後矇矓詩前期。 現在台灣文學受各種社會因素和受其他傳播工具影響,受其他資訊和各種因素衝擊,逐漸沒落萎縮。

陳義芝先生說:「而香港已成為重要的華文世界中心堡壘。香港報章和星加坡報業統合開創,我們非常羡慕。」

「如香港城大文學節,各地文學家雲集的格局氣勢;又如今天晚上香港作聯文學座談會 ,面對那麼多喜歡文學和一生奉獻文學的朋友 。這些盛況都是台灣所不及的。台灣文學已被其他閱讀和傳媒噬掉。信奉文學的信仰也已有分歧,已非共同語言,我對此有很深感受。 而文學發展儘管不太可能達成更普遍影響, 還有蠻好的前景展望,台灣新詩經各種主義實驗已獲普遍肯定。」

文學人需更深刻、專業,更具情懷

「期待文學知音共鳴需待長遠的時間。面對其他各種知識、思想、資訊閱讀內容的衝擊、競逐,面臨空前挑戰,現在文學人需更深刻、專業,更具情懷,才能吸引讀者閱讀作品。這是作為文學人需反省和共同努力的。」陳義芝先生說。

最後發言的台灣小說家張大春先生以幽默簡潔話語 為座談會「 劃上完美句點」。

主持座談會的潘耀明先生說:「張大春先生的作品『雅而和眾』,很不容易。」

潘耀明:香港文學未來充滿希望

潘耀明先生說:「我覺得香港文學很有希望。香港 現已成為文學 學術重鎮 。
如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和城大中國文化中心等大學機構,舉辦很多文學文化活動。香港文學未來充滿希望!」

張詩劍:香港作聯致力促進海內外作家交流

香港作聯副會長、詩人張詩劍先生在會上說,香港作聯成立近二十年,會員共三百多人,可說是香港最規範的大型文學團體,一貫重視致力促進海內外作家交流活動,二十年來一直堅持辦文學刊物《香港作家》。

香港作聯名譽會長貝鈞奇先生是白手興家的商人,他在會上發言說,他自己是航海出身然後從商,很喜歡文學和體育,中學時代唸漢華中學,喜歡看書,後來航海,在船上也常看台灣《聯合報》副刊等文學書刊。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