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嶺大梁秉鈞講座教授07年4月27日主講 香港五十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

香港嶺南大學07年4月27日舉行06/07年度講座教授就職講座,嶺大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梁秉鈞 (著名作家也斯) 主講「『改編』文化身份︰香港一九五O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 照片由嶺南大學提供)


嶺大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梁秉鈞 (著名作家也斯)(中) 07年4月27日就職講座,由嶺大校長陳坤耀教授(左)及嶺大學術事務長 (人文及社會科學) 傅大衛教授擔任主禮嘉賓。 ( 照片由嶺南大學提供)


香港嶺南大學梁秉鈞講座教授07年4月27日就職演講
「『改編』文化身份︰香港一九五O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


撰文:林翠芬
﹙本文 圖片及參考資料由香港嶺南大學提供,謹此致謝! ﹚

香港嶺南大學梁秉鈞講座教授4月27日就職演講
「『改編』文化身份︰香港一九五O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

香港嶺南大學於07年4月27日舉行2006/07年度講座教授就職講座,由嶺大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梁秉鈞 (著名作家也斯) 主講︰「『改編』文化身份︰香港一九五O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梁秉鈞教授在講座中探討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資源在香港社會的轉化和調整,透過有關五十年代電影發展的討論,加深認識和了解本土的文化遺產及發展。梁秉鈞教授認為,探討香港五十年代以來的文學與電影,有助於我們認識香港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香港文化形成的面貌。

講座由嶺大校長陳坤耀教授及學術事務長 (人文及社會科學) 傅大衛教授擔任主禮嘉賓。


《阿Q正傳》、《復活》、《啼笑因緣》、《紅娘》
梁秉鈞教授在講座中從嶺大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新近研究所得資料、 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例如《香港文學電影編目》),探討香港文化特色。梁秉鈞教授引用四齣五十年代的電影,包括《阿Q正傳》、《復活》、《啼笑因緣》、《紅娘》,探討當代中國電影如何改編五四新文學、外國文學、小說及傳統戲曲為電影作品。梁秉鈞教授在講座中亦探討中國傳統和現代的文化資源在香港社會的轉化和調整。

近年本港中學新課程擬加入文學與電影項目。梁秉鈞教授在講座中跨越不同的文化藝術範疇,透過有關五十年代電影發展的討論,加深認識和了解本土的文化遺產及發展。

千齣香港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品

梁秉鈞教授在講座中指出,過去對香港文化的討論,往往有兩種常見的誤解:(一)從西方當代角度看,以為八、九O年代才有香港文化,而香港文化就是後現代文化,與中國文化關係淡薄; (二) 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討論香港文化,以為香港在回歸前是殖民地,沒有傳統文化,過去的文化不值一談,要重新灌輸中國文化的知識。梁秉鈞教授指出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尊重歷史的看法,也會令教育和文化政策出現偏差。



梁秉鈞教授指出,從嶺大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新整理出來的《香港文學電影編目》編目可以顯示,香港電影從始創到2000年,共有超過一千齣是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尤以五、六十年代為甚。梁秉鈞教授認為,探討五十年代以來的文學與電影,有助我們認識香港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香港文化形成的面貌。

不同時空、不同意識形態的對話

梁秉鈞教授指出,香港五O年代的電影既有改編魯迅、巴金、茅盾等中國大陸主流作家的作品,亦有改編沈從文、張愛玲等五O年代在內地不受重視的作家的作品。五十年代國內減少對西洋文學譯介,香港仍繼續改編托爾斯泰、莫泊桑及狄更斯文學作品搬上銀幕;而當在國內批判傳統文化乃才子佳人的戲曲後,香港仍有改編傳統劇目、鴛鴦蝴蝶小說、通俗文學。

梁秉鈞教授說,在改編的過程中,其實亦是不同時空、不同意識形態的對話;是兩種媒介的對話、文化的磋商。梁秉鈞教授借當代的改編理論,談電影與不同文本的關係, 談香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係,看香港如何改編種種文化、改編身份。

「一九五○年代的文學及文化研究」 圓桌研討會

另外,梁秉鈞講座教授就職演講圓桌研討會以「一九五○年代的文學及文化研究」為主題,於07年4月28日上午在嶺南大學林秀樑會議中心舉行,論題包括:五○年代的香港文學研究、港台文藝雜誌及文化場域、文學及戲曲的電影改編。



研討會由 嶺南大學中文系李雄溪博士主持,講者包括:台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應鳳凰教授、香港青山醫院老人精神科李兆華醫生、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陳國球教授、嶺南大學中文系劉燕萍博士、嶺南大學中文系沈雙博士、嶺南大學中文系黃淑嫻博士、本港詩人作家陳智德博士、耶魯大學東亞語言及文學系葛浩德先生等。



著名詩人學者梁秉鈞教授致力推動文化、電影與文學的研究


梁秉鈞教授(筆名也斯)是香港著名作家學者。

梁秉鈞教授1997年加入嶺大,現為嶺大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人文及社會學科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梁秉鈞教授八○年代參與創辦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曾應邀往約克大學、海德堡大學、蘇黎世大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文化與電影課程;2006年為費爾布萊德學人訪問哈佛大學,從事冷戰年代電影研究,並在耶魯、芝加哥大學及多倫多大學主持學術講座。

梁秉鈞教授在90年代初發表一系列有關香港文化的論文及講座,其後輯成《香港文化》、《香港的流行文化》等書,並為《今天》、《號外》等刊物編輯香港文化專輯,引起不少回響。近年梁秉鈞教授集中研究五○及六○年代的電影與文化,編有《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六○年代剪貼冊》、與其他學者合編的有《再讀張愛玲》、《香港文學電影編目》、《現代漢詩論集》、《東亞文化與現代中文文學》等。

梁秉鈞教授筆名也斯,在授課及研究之餘亦從事文學創作,著作有詩集、小說及散文集三十餘卷。小說集《布拉格的明信片》獲第一屆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詩集《半途》獲第四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獎。作品曾譯成英、法、德、日等多種語言,外語翻譯詩集有德譯的《蔬菜的政治》、《花鳥誌異》、法譯的《東西》、英譯的《形象香港》和《帶一枚苦瓜旅行》等。小說集《島和大陸》有加里馬出版社法譯本、香港大學出版社英譯本。

梁秉鈞教授亦曾訪問東京等亞洲城市,研究都市文化。


梁秉鈞教授亦為嶺大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推動文化、電影與文學的研究,主編《現代中文文學學報》,並與嶺大圖書館合作收集及整理香港文學及文化的資料。這些資料收藏,支援本校師生及校外香港文學及文化的研究,中心並舉辦跨學科的學術講座、國際研討會、詩朗誦及座談會等。

香港嶺南大學近十年來曾舉辦就職演講的講座教授包括:
2007年 中文系梁秉鈞教授 、
2005年 文化研究系墨美姬教授(Prof Meaghan MORRIS) 、
2003年 中文系馬幼垣教授 、
1998年 中文系劉紹銘教授(現為嶺大榮休教授)、
1997年 中文系陳炳良教授等。

嶺大中文系研究與創作並重

嶺南大學中文系研究與創作並重,在文學研究方面,在寫作課方面,有中文文學創作課,包括著名作家駐校(包括:白先勇、馬原、格非、何慶基、王安憶及劇團「影畫戲」),主持不同文體的創作工作坊。

嶺大中文系的研究範疇包括:劉紹銘教授(現為嶺大榮休教授)對文學翻譯的研究、現代文學方面有梁秉鈞教授的新詩研究、比較文學與電影研究、許子東教授的文革小說研究、陳德錦博士的散文研究等。

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出版《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現代中文文學學報》,是研究現當代中文文學的雙語學刊,每年出版兩期,最新一期為「胡金銓電影」專號,已於2007年1月出版、「全球脈絡中的現代中文文學」(2005)專號、「詩」專號、香港文學電影片目、現代漢詩論集、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三、四○年代香港詩選、《星島晚報.大會堂》目錄、《詩風》目錄等。
webpage: www.ln.edu.hk/jmlc、

嶺大中文文學資料庫、香港文學書評資料庫、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嶺大中文文學資料庫:
嶺大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和嶺大圖書館合作搜羅當代香港文學的珍貴資料,以促進香港文學書評資料庫和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嶺大香港文學書評資料庫:
嶺大收錄香港文學的書籍評論約200篇,內容以五○年代至九○年代出版的香港文學著作為主,四、五○年代如徐訏以及延伸至九○年代多位作者著作的書評,資料庫亦提供《香港文學書目》及《香港文學書目:補充資料》的全文電子書供使用者瀏覽,並收集文學相關網絡資料供參考,詳情可以瀏覽http://www.library.ln.edu.hk/lingnan/hklit/。

嶺大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嶺大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互聯網,分享作家創作的心路歷程,現存21位作家的資料、作家自述的錄影短片 、作家小傳、作家著作、作品及創作。
下列作家的訪問已可在網上瀏覽:http://www.library.ln.edu.hk/lingnan/oral history/
白先勇、王安憶、格非、徐訏、馬原、賴恬昌、陳炳良、陳德錦、陳耀南、胡國賢〔筆名:羈魂〕、劉紹銘、梁秉鈞〔筆名:也斯〕、李育中、羅孚、羅燕〔筆名:商禽〕、陳若曦、蔡濯堂〔筆名:思果〕、黃國彬、王璞、黃維樑、余光中。

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地址:屯門嶺南大學林炳炎樓一○二室 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電話Tel:(852)2616-8055 嶺大電話: 2616 8888
傳真Fax:(852)2838 1705
電郵E-mail:chr@ln.edu.hk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人人可以作詩人」—— 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4月14日講座

「人人可以作詩人」座談,由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康文署協辦,07年4月14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吸引了三百人聽講,演講廳座無虛席。左起:李歐梵教授、瘂弦先生、鍾玲教授。(林翠芬攝)

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4月14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人人可以作詩人」講座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人人可以作詩人」講座07年4月14日下午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講座嘉賓包括: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的台灣著名詩人瘂弦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李歐梵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鍾玲教授。瘂弦先生在座談中呼籲恢復中國作為詩國的傳統。

現任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的李歐梵教授在座談中笑道他是來聽瘂弦唸詩的!李歐梵教授指出,「瘂弦是台灣最早一代的現代派詩人。」
李歐梵教授笑道:「我突然有衝動寫詩呢!」李歐梵教授說他最近開始寫七言古詩。


瘂弦:恢復中國作為詩國的傳統!


瘂弦先生在座談中呼籲恢復中國作為詩國的傳統。

瘂弦先生說,寫詩的年齡愈早愈好。詩是訴諸感覺,兒童的感覺最敏銳。小孩子是天生的詩人;例如,成人說:「月亮出來了」,小孩子就會說:「月亮來了!」,是把月亮人格化,因此寫詩最好是從青少年開始。

「詩來自感覺,來自生活,不一定來自學問,詩寫得好就變成一門學問。當然,學問可以提高一個人生活的詮釋力和感受力。」瘂弦先生說。

詩的寫作技巧方面,瘂弦先生認為寫詩無需拘於理論形式。「詩是寫生活的感覺,那怕只是零碎的感覺,能生動地表現出來,就是好詩。經常想,就會有靈感。」
瘂弦先生指出,押韻是詩的一個特色,但並非絕對條件,詩中有內在音樂韻律就可以,即使不懂押韻也不是問題;至於主題思想也不成問題,詩是意象的藝術,是「表現」一件事,不是「說明」一件事;「詩是文字的精華,中文以無法勝有法,多讀書就會寫文章,且能暗合文法。」瘂弦說。

瘂弦說,詩人是社會的風景,「例如台灣一位很重要的詩人周夢蝶,已成為文壇傳奇,很了不起,一、兩百年之後,可能他的聲望會最高,比今日最高的詩人聲望都高,比今日最紅的詩人都紅。」

儘管城市生活繁忙,或者認為自己目前暫無機會寫詩,瘂弦鼓勵年青人可以先做「抽屜詩人」,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寫詩、唸詩,還可以在手提電話短訊中傳遞自己的小詩呢!

瘂弦在座談中朗誦了他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少作:
〈山神〉(1957)、〈上校〉和〈秋歌——給暖暖〉(1957年)
瘂弦這首題為〈秋歌——給暖暖〉的名作,其中最末一段是膾炙人口的佳句,詩中音樂節奏的設計,迴旋蕩漾。

「秋天,秋天甚麼也沒留下/只留下一個暖暖
只留下一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瘂弦說,「暖暖」只是個虛擬的名字,是台灣一個地方。「我覺得把它用來做為一個女孩子的名字也挺美。」

「寫詩對個人修養有好處,詩是非功利的,可以放鬆抒緩緊張的生活,給予人生迴旋的空間。詩帶來滿足快樂,即使一些年輕人「玩詩」也無所謂,詩可以是遊戲,但是一種嚴肅的遊戲。」瘂弦說。


瘂弦:年輕人談戀愛也應寫詩


瘂弦先生笑道,年輕人為了談戀愛也應該寫寫詩,了解詩,寫情書時詞彙也會比一般人豐富些。

瘂弦先生說,現在很多文類都跟詩混在一起,小劇場也用現代詩的語言。
「另外,社會上一項商品的成功,可能是廣告語成功;因此,詩的語言也可以進入商場,設計出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廣告,成為美麗的「市聲」。」」瘂弦說。


鍾玲:學好普通話 對寫作有幫助


著名詩人學者鍾玲教授也贊同瘂弦說中國是詩的國度,她說:「中國古代皇帝都會寫詩,如乾隆皇就最喜歡在古董上刻上自己的詩句。毛澤東也喜歡寫詩詞,不知道我們的特首寫不寫詩呢?溫家寶總理是寫詩的!寫詩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我們也希望下一代能繼承這傳統。我們浸大文學院每年舉辦兩次詩歌朗誦會,也希望恢復中國詩歌的傳統。」

有聽眾問香港人以廣東方言為母語,對寫規範語體文是否會有影響?鍾玲教授答道也不大成問題,例如已故作詞家黃霑先生在作品中就融匯了很多中國古典詩詞,也別具韻味;此外,應該學好普通話,對寫作有幫助。


另有讀者問詩對文化的影響?


李歐梵:香港廣告語有詩的韻味


李歐梵教授答道,「我剛來香港教書時非常喜歡看廣告,覺得廣告語很有韻味,我也喜歡聽廣東歌和粵曲,聽唐滌生的粵曲《帝女花》很感動,是非常好的古典詩詞,可以跟古代最好的戲曲劇作家的作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我感到香港廣告詞語有些衰退,流行歌曲的味道比不上以前那樣有氣派和韻律;初步結論也許是香港的高度資本主義社會影響詩的韻味,令詩的韻味開始減少,這就要靠年青一代努力了。」


「現在手提電話那麼普及,我們可以在電話錄音留言中錄下詩句跟朋友分享。」
李歐梵教授說。


鍾玲:做個有感覺的人!


鍾玲教授在講座中呼籲年青人:「讓心中那個性情中人的氣質發芽,開放自己,做個有感覺的人,讓自己對生活有感受,人人都可以做詩人!」

李歐梵教授說他認識一位內地詩人是經營地產業的富商,而且他公司中的高層主管人員都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由此可見詩人也可以做地產生意呢!

有聽眾問瘂弦最近有沒有寫詩?瘂弦答道沒寫詩,只寫詩論,「假如有一天想寫就寫,希望我是睡火山,還會有一天冒一點小火小煙呢!」瘂弦幽默地說。

瘂弦說,現在很多文類都跟詩混在一起,小劇場也用現代詩的語言。

*「人人可以作詩人」公開講座於07年4月14日下午在銅鑼灣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
講座嘉賓:瘂弦先生(台灣著名詩人)、李歐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鍾玲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
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此活動為浸大「通識天地」之認可活動。
日期:2007年4月14日下午3時30分至5時
地點:銅鑼灣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瘂弦先生簡歷(2007年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


瘂弦先生,原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縣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在湖南隨軍赴台,1953年畢業於台灣復興崗學院影劇系後,分配到高雄左營海軍電台工作;1954年10月與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被譽為詩壇「鐵三角」;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台台長,1968年以少校軍銜退伍,任《幼獅文藝》主編,帶起文藝風氣,1977年起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共二十一年之久。1966年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為期兩年,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
瘂弦的主要著作有:《瘂弦詩抄》(1959)、《深淵》(1968)、《瘂弦自選集》(1977)、《劉半農卷》(編)(1977)、《瘂弦詩集》(1981)、《中國新詩研究》(1981)、《我寫故我在》(編)(1995)、《如歌的行板》(1996)、《美麗新世界》(編)(1996)、《站在巨人肩上》(編)(1996)、《人生散步》(編)(1997)、《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編)(1997)及散文集《聚繖花序》(2004)、《弦外之音》(2006)、《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編)(1997)等。

李歐梵教授簡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專攻中國近代文學及思想史。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及哈佛大學中國東亞學系,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上海摩登》、《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西潮的彼岸》、《浪漫之餘》、《中西文學的徊想》、《狐狸洞話語》、《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狐狸洞囈語》、《世紀末囈語》、《東方獵手》、《清水灣畔的臆語》、《我的哈佛歲月》、《浪漫與偏見》、《又一城狂想曲》(2006)等。

鍾玲教授簡歷(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鍾玲教授生於重慶,成長於台灣,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區)、香港大學、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及高雄大學任教,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從事行政工作和學術研究,在浸大創辦國際作家工作坊,貢獻良多。鍾玲教授以詩、散文、小說著作聞名,其評論研究亦屢獲獎項,如《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中的中國文化模式》,創作出版有詩集《芬芳的海》;詩文集《美麗的錯誤》;散文集《愛玉的人》、《日月同行》、《大地春雨》及小說集《鍾玲極短篇》、《生死冤家》、《大輪廻》等。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薪火相傳.香港兒童文學發展65年回顧展

「薪火相傳.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六十五年回顧展」,由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香港教育學院圖書館主辦、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於○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四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展出上世紀影響深遠的珍貴兒童刊物,圖為1948年出版的名作家許地山的作品(《新兒童》叢書)。


「薪火相傳.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六十五年回顧展」展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兒童報》。《兒童報》是於1960年2月由本港著名電台兒童節目主持人劉惠瓊姐姐創辦。


「薪火相傳.香港兒童文學發展65年回顧展」
07年4月底至5月中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小朋友》、《兒童樂園》和《兒童報》這些兒童刊物,是伴隨著我長大的精神食糧;在日前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六十五年回顧展」,得見六十年代的《兒童報》、《兒童樂園》,如見故人,記憶雖已淡忘,但這些兒童刋物增進知識和民族文化情懷,我深受影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香港教育學院圖書館主辦、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薪火相傳.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六十五年回顧展」,於○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四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展出《新兒童》、《兒童樂園》及《兒童報》等多份上世紀影響深遠的珍貴兒童刊物,並回顧香港兒童文學大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及主要作品。

(這次「薪火相傳.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六十五年回顧展」,也曾於 06年11月4至15日在中文大學圖書館、06年11月18至12月22日在香港教育學院圖書館舉行。)

「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六十五年回顧展」展覽中簡介展出本港大半世紀以來的多份香港兒童文學報章雜誌,包括:《新兒童》、《兒童樂園》、《兒童報》、《陽光之家》、《木棉樹》、《螢火蟲》、《華僑日報‧兒童週刊》。

《新兒童》 香港第一本兒童文學雜誌


《新兒童》半月刊是香港第一本綜合兒童文學雜誌,由進步教育出版社創辦人曾昭森於1941年6月創辦,由人稱「雲姊姊」的名作家黃慶雲女士主編,內容有甚多著名作家作品,包括:嚴文井、呂志澄、豐子愷、黃谷柳、胡春冰、林檎、胡明樹、賀宜、柳木下等。黃慶雲的「雲姊姊的信箱」尤其受到讀者愛戴。《新兒童》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遷至桂林出版,1946年回港復刊。1949年後,《新兒童》香港版不久宣告停刊。
《新兒童》全文網上版:http://hklit.lib.cuhk.edu.hk/journals/xet/

《兒童樂園》在港出版歷時四十二載


《兒童樂園》創刊於1953年1月,1995年停刊,歷時四十二載,由張浚華任編輯兼社長,羅冠樵任主編,《兒童樂園》的插圖大部份出自羅冠樵的手筆。《兒童樂園》全書彩色印刷,內容包括歷史故事、世界童話、兒歌民謠、長篇連環圖故事、謎語、遊戲、生活知識等,取材新穎,內容健康。

劉惠瓊姐姐創辦《兒童報》


《兒童報》於1960年2月由著名電台兒童節目主持人劉惠瓊姐姐創辦,是香港第一份彩色兒童刊物。司徒華、何紫等曾任該報編輯,司徒華曾為該報撰寫多篇兒童故事。《兒童報》於1966年9月停刊。
《兒童報》全文網上版:http://hklit.lib.cuhk.edu.hk/journals/etb/

不失童心‧人世溫暖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女士為展覽撰寫題為〈蓬勃發展的香港兒童文學〉一文,引述我國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

黃慶雲女士又引述本港另一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阿濃說:「我寫兒童文學三、四十年,始終堅持可讀性與教育性,沒有教育性不如不寫,而可讀性越高,越能起教育作用。」

黃慶雲女士在文中縷述香港兒童文學發展的特色說:「四十年代香港兒童文學產生於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提高鬥志,自強不息,團結互愛,鍛鍊成為有本土特色的「香土文學」,在世紀交替時,迎著新潮流,破浪前進。」

黃慶雲女士在文中指出,香港兒童文學的發展,在這資訊時代,於兩岸三地的行列,受著各種文化潮流的衝擊;展望未來,黃慶雲女士說:「香港兒童文學是不斷發展的,目前仍處在成長的階段,動力來自許多不失童心,放眼未來的人,有一些作者移民國外,仍然以香港居民自居,從未停下筆來,為香港兒童文學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作出卓越的貢獻。這使人極為感動,也可見從艱苦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文學,是有它的凝聚力的。」

展覽中簡介卅多位香港兒童文學作家,(根據展覽資料按中文姓名筆劃序)包括:司徒華、江李志豪、阮志雄、阮海棠、何巧嬋、何紫、宋詒瑞、君比、阿濃、東瑞、金力明、周蜜蜜、胡燕青、韋婭、馬翠蘿、唐姨姨、海辛、陸趙鈞鴻、陳文威、陳華英、孫慧玲、許顯良、黃虹堅、黃開、黃慶雲、綠騎士、劉素儀、劉惠瓊、潘明珠、潘金英、嚴吳嬋霞。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雲姊姊 」黃慶雲女士 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香港創辦主編《新兒童》半月刊 。



「雲姊姊 」四十年代創辦主編《新兒童》半月刊

黃慶雲女士是資深兒童文學家。1939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士,抗戰期間,廣州淪陷 ,來港就讀於嶺南大學深造社會教育研究,1947年負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取得兒童教育碩士;1941年在香港創辦《新兒童》半月刊,出任主編。黃慶雲女士於五十至七十年代回國,近年居港;女兒周蜜蜜亦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黃慶雲女士的作品包括童話、小說、長短兒童故事、兒歌等,屢獲海內外獎項,部份作品已翻譯成多國文字,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雲姊姊的信箱》等;兒童詩集《兒童詩歌集》、《詩與畫》、《快樂的童年》和《花兒朵朵開》等;長篇小說《刑場上的婚禮》、《香港歸來的孩子》等;短篇小說《金色童年》等;翻譯作品有《英仙斬妖記》和《莫斯科的黎明》、《天鵝哀歌》、《金河王》等。


何紫大力推動香港兒童文學
何紫先生(1938 -1991)原名何松柏,曾任教師,曾任《兒童報》編輯,致力於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大力推動香港兒童文學活動及書籍出版,1971年創辦「兒童圖書公司」;1981年創辦「山邊社」,擔任社長及總編輯,出版兒童及青少年讀物;1986年創辦《陽光之家》月刊,擔任主編;1981年與友人創立「香港兒童文藝協會」,並任創會會長,任內曾發起舉辦「香港兒童文學節」,提倡設立「兒童文學創作獎」,鼓勵及培養年青作者。1988年任香港作家聯誼會副會長,1991年病逝。

海辛先生原名鄭雄,1930年出生,廣東中山人,另有筆名范劍,為早期寫作童話和少年兒童小說常用之筆名。海辛於四十年代中抗戰勝利來港定居至今,寫作詩歌、生活故事、小說,喜愛創作童話及少年兒童小說,作品甚豐。出版有長篇小說《紫色的牽牛花》、《塘西三代名花》、《花族留痕》等;中篇小說《青春戀曲》、《青春的腳步》、《天使天使》等;短篇小說集《遠方的客人》、《我要活下去》、《染色的鴿子》等;童話則有《最美麗的鳥兒》、《怪風箏》、《青蛙搬家》等;少年兒童小說有《鴿子明和他的伙伴》、《暑期工的故事》等。

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合辦文學月會,○七年四月至六月期間以「多元視野下的兒童少年文學」為主題,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三次講座,分別邀請六位資深文學作家及教育家,探討童詩、兒童故事和少年小說,以及兒童繪本的創作。


「多元視野下的兒童少年文學」三次講座:
07年4月28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
講題:「成長中的詩情——從童詩到現代詩」
講者:王良和教授(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教授)、
胡燕青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

07年5月12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
講題:「黑白?彩色?——兒童故事與少年小說的閱讀
講者:康秀玲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首席講師)、
葉瑞蓮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講師)

07年6月16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
講題:童話與現實之間——兒童繪本的童心與關懷
講者:李孝聰先生(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主任)、
張永德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高級講師)

香港公共圖書館TEL:2921 2649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4.23世界閱讀日「香港是我家」創作比賽 獲獎作品07年4月下旬在中央圖書館展出

為響應「4.23世界閱讀日」,並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香港公共圖書館07年以「香港是我家」為主題,舉辦「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

2007「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獲獎作品於四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展出。



4.23世界閱讀日「香港是我家」創作比賽
獲獎作品07年4月下旬在中央圖書館展出


今年2007年是香港公共圖書館成立四十五週年。香港公共圖書館舉行系列多采多姿的閱讀活動,與讀者們共享閱讀的生機和暖意。
香港公共圖書館2007年舉行豐富的文學活動包括:新一年度的青少年讀書會及家庭讀書會、「與作家會面」活動、「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第十八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及「第四屆書叢榜旬」等。

2007年度4.23世界閱讀日

為響應「4.23世界閱讀日」,並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香港公共圖書館以「香港是我家」為主題,舉辦「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

「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分為三項形式:(一)製作明信片介紹香港的特色或抒發香港是我家的感覺;(二)按照片或圖片內容,配以文字抒發對香港是我家的感受;(三)根據有關香港或祖國的歷史或文化的書籍,撰寫閱讀報告。

2007「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頒獎典禮已於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創作比賽獲獎作品於四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展出。

「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獲獎作品展覽資料指出,「香港是我家」創作比賽」的宗旨是:
※響應07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並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
※「鼓勵兒童及青少年把學習樂趣從閱讀層面延伸至寫作層面。
※加深本土新一代對香港社會的了解,並提高對國家的認識和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百年滄桑 十年欣喜
「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獲獎作品展覽的「前言」說:

「百年滄桑,十年欣喜。 」

「從1997年7月1日的那一天起,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香港。在經歷了百年滄桑之後,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高聳的回歸紀念碑,記錄着百年來香港的屈辱和回歸後的喜悅;金色的紫荊花雕塑,寄托着十三億中國人對香港的殷切祝福。」

「十年來,香港用勃勃生機和繁榮穩定宣告世人,香港一路走來的步伐是多麼堅定,多麼從容;十年來,『一國兩制』的方針不僅得到香港同胞的擁護,而且在國際上也得到廣泛的認同;十年來,香港經濟繁榮,政通人和,民生富庶,以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形象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深圳當局主辦「香港印象」徵文活動
「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獲獎作品展覽「前言」說,這次活動的宗旨是為加強廣大青少年對香港歷史、文化及社會的了解,增進香港與深圳兩城市青少年的學習交流,慶賀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深圳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在「4.23世界閱讀日」活動期間主辦了「香港印象」徵文活動。」

展覽前言指出,這次活動由深圳圖書館、深圳圖書情報學會聯合承辦,在深圳和香港兩地的青少年中同時展開。「香港印象」徵文活動得到深圳市各中小學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深圳市廣大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共收到各類作品四百多件。「學生們用五彩斑斕的色調描繪絢麗的圖畫,他們用飽蘸深情的筆墨抒發內心的情懷,他們用發自肺腑的聲音表達對香港的美好祝願!」

童心美好祝願 深港合作雙贏
該次展覽的51件作品是從眾多的徵文作品中經過挑選,由「香港印象」徵文評審委員會評選出來的優勝獎作品。「雖然所有的作品不能在本次展覽中一一展出,但透過這些獲獎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廣大深圳青少年愛國主義的情懷和心聲,向我們展現了深港合作雙贏、共同走向輝煌的瑰麗畫卷!」

此外,07年四月二十一日下午,本港作家陳慧及潘國靈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跟讀者見面,以「筆下的香港絮語」為主題,與讀者分享個人的創作世界,一起尋找文學領域裏的香港點滴。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香港作家聯會迎向二十週年

文學褓姆任重道遠 香港作家聯會迎向二十週年

2007年3月16日香港作家聯會大會晚宴,香港作聯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全體理事祝酒合影,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致祝酒詞。(林翠芬攝)

左起:香港著名專欄作家薛興國先生、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藝發局文學組主席寒山碧先生、香港作聯會長、本港著名小說家劉以鬯先生,07年3月16日晚上在香港作聯晚宴合影。(林翠芬攝)



文學褓姆任重道遠
香港作家聯會迎向二十週年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作家聯會2007年3月16日舉行春節晚會。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在會上匯報作聯06年工作總結說:「春天是文人的季節,古人說:『人情不似春情薄』,香港作家聯會已闊步邁向第二十週年 。 過去一年,香港作聯不僅立足香港,而且放眼世界,積極參加國際大型活動,並且取得重大成果。」

潘耀明先生表示:「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二十週年,將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舉辦文學講座和文學研討會,並邀請海內外作家、文學社團參與盛事,並將出版紀念畫冊,對香港作聯二十年作檢視,對未來作新規劃,香港作聯希望在短期的將來可以自置會址,讓香港作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魯迅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文學社團正是文學的褓姆,任重道遠,我們將同心協力把這褓姆工作做好!」潘耀明先生說。

潘耀明先生在會上匯報香港作家聯會2006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香港作家聯會網站開通
香港作家聯會網站(http://www.hongkongwriters.hk/)已正式開通,網站介紹香港作聯的會務、活動、列載會刊《香港作家》目錄,還有「作家風采」展示香港作聯作家陣容,歡迎各會員提供個人簡介,另外還有「原創空間」,刊載各種文體原創作品,歡迎投稿。

二、香港作聯籌建永久會址仍須努力。

三、香港作聯2006年舉辦文學講座、座談會,包括:
香港作聯於2006年二月二十六日舉行新春文學座談會,瑞典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教授、北京散文作家章詒和女士、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胡菊人先生等應邀出席。馬悅然教授說中文(漢語)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語文之一。

香港作聯於2006年6月9日邀請中國著名作家李銳蔣韻伉儷出席文學座談會,假灣仔桃源酒家舉行,由潘耀明主持,作聯理事等二十多人參加。

香港已故著名小說家黃谷柳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版的經典文學作品長篇小說《蝦球傳》,在半世紀之後於2006年7月由新民主出版社重新出版,06年7月7日舉行深具歷史意義的「經典重現」研討會,北京著名小說家鄧友梅韓舞燕伉儷及二十餘位本港作家出席。

內地名作家賈平凹先生以長篇小說《秦腔》於2006年榮獲香港浸會大學「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香港作聯於2006年9月15日邀請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出席文學座談會,在北角新都會大酒樓舉行,由作聯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詩劍主持。

香港作聯於06年10月4日在北角新都會酒樓慶祝國慶、迎接中秋大會,出席嘉賓包括: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周珊珊女士,居港著名詩人、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浙江富陽郁達夫研究會副會長、郁達夫長孫郁峻峰先生,郁達夫居港幼子郁大亞先生,著名歌舞劇《絲路花雨》女主角、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導師斐長青、廈門演藝學院副院長韋柰先生(我國已故名學者俞平伯教授外孫)等,香港作聯會員近百人出席大會。

內地著名小說作家遲子建女士、台灣著名作家劉克襄先生應香港浸會大學邀請,參加2006年「國際作家工作坊」;香港作聯於06年11月1日舉辦文學座談會,遲子建女士和劉克襄先生應邀出席,暢談創作感受;出席座談的還有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蔡文中先生、作聯潘耀明、犁青、張詩劍等數十人。

旅加著名詩人、香港作聯顧問洛夫先生06年11月6日應邀出席香港作聯的文學座談會,在北角新都會大酒樓舉行,潘耀明、犁青先生、張詩劍及會員等數十人出席。會上,潘耀明先生、與本港名詩人犁青與蔡炎培先生等發表講話。

香港作聯於06年12月1日為台灣著名鄉土作家黃春明先生舉行文學座談會,在北角新都會大酒樓舉行,出席的海內外嘉賓和會員約百人。 嘉賓來自兩岸三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拉斯維加斯等地學者、作家和華文文學團體負責人,包括:張炯、舒婷、饒芃子、嚴家炎、鄧友梅、尹浩鏐、陸士清、陳浩泉、許翼心、王有欽、鍾曉毅、白舒榮、劉登翰、呂雷、楊際嵐、王列耀、陳志紅、徐春萍及石一寧等;他們是為參加《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籌備會議及成立大會專程訪港。
座談會由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主持。創會會長曾敏之致歡迎詞;此外,鄧友梅、張炯、嚴家炎、饒芃子等內地著名作家學者也有發表講話。
出席者包括:作聯創會會長曾敏之、執行會長潘耀明、永遠名譽會長犁青、副會長陶然、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詩劍、副會長羅琅,理事戴方、張圭陽、周蜜蜜、蔡益懷及會員等。

香港作家聯會於07年2月5日為旅美女作家巫一毛舉行文學座談會,在北角新都會大酒樓舉行,出席的嘉賓有美國拉斯維加斯華人作家協會會長尹浩鏐伉儷等。巫一毛女士的《暴風雨中一羽毛》已出版了包括中、英文、法文、德文等文字。

四、香港作聯會員廣泛參與海內外文學交流與文學活動, 包括:
1.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於2006年4月28日至30日舉行「傳媒與文化中國國際研討會」,海內外知名學者、作家、傳媒逾三十多人參加,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應邀出席,並發表以「香港傳媒與中性價值」為題的講話。

2.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06年5月27日至29日應邀到訪韓國濟州大學講演「香港女性文學」,和到韓國外語大學講演「金庸與香港文學」。

3.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工作會議06年7月20日在浙江省紹興文理學院召開,香港作聯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專程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4.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與吉林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第十四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06年7月24日至25日在中國東北吉林省長春市召開,香港作聯副會長、《香港文學》總編輯陶然、《香港作家》副總編輯蔡益懷應邀赴會。

5.由香港公共圖書館主辦、香港作聯協辦的「香港文學專題講座」,於06年10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共有四講:包括:潘耀明先生主講《旅遊文學的創作》、楊興安先生主講《金庸小說與文學》、蔡嘉蘋(舒非)小姐和顏純鈎先生主講《散文寫作與「易」與「難」》、容若先生主講《方言與文學》。

6.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06年11月在北京召開,香港作聯犁青、潘耀明、陶然、張詩劍應邀出席。

7.2006年12月7日是我國已故著名作家郁達夫誕生110周年,中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浙江省文聯、浙江省作協在郁達夫家鄉浙江省富陽市聯合舉辦「郁達夫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和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作聯副秘書長李遠榮應邀出席。

五、訪問考察活動 :
1.香港作聯組團一行二十人於06年6月24、25日訪問廣東佛山三水,由作聯副會長張詩劍率團、李遠榮為副團長、戴方為秘書長。
佛山文藝家訪港團於06年10月20日回訪香港作聯,香港作家聯會當晚在北角新都會大酒樓宴請了佛山文藝家訪港團一行。

(本文上述資料參考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07年3月16日晚上在香港作聯大會工作報告,筆者另加以補充。)

香港作家聯會是由香港三十一位作家於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開會發起組織,翌年,一九八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前名香港作家聯誼會的香港作聯在灣仔合和中心正式成立,以聯繫作家和促進香港文學發展為宗旨。近廿年來,香港作聯經常舉辦文學交流活動,是有廣泛影響的非牟利文學社團,對增進香港和海內外文學界的交流聯繫,做了大量工作。

我在九十年代中加入香港作家聯會。作聯創會會長曾敏之教授、會長劉以鬯先生和現任常務會長潘耀明先生,歷年來致力團結海內外華文作家,香港作聯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舉辦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學研討和交流活動,我都曾参加和採訪報導。例如:香港作聯於1995年1月中舉行由小思女士(盧瑋鑾教授)創設的香港文學懷舊之旅。

二○○六年和○七年,我為香港作聯出版的雙月刊《香港作家》專訪了多位訪港的海內外名作家。
○六年二月我訪問了著名學者作家劉再復教授、鄭愁予教授、胡菊人先生等,他們勗勉作家用生命創作﹕「文學的前途在於作家!」
馬悅然教授、章詒和女士、胡菊人先生等出席香港作聯於○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舉行的新春文學座談会,馬悅然教授說中文(漢語)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語文之一。
另外我在○六年專訪了多位訪港的名作家包括:賈平凹先生、山西名作家李銳先生、劉心武先生、旅加名詩人洛夫先生、台灣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先生、台灣名詩人余光中教授、訪港任浸大駐校作家2007的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等。

旅加名詩人洛夫先生和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先生,分別於2006年11月和12月訪港出席香港作聯座談,洛夫先生談詩人的回歸,而黃春明先生則語重心長呼籲「把好的文學還給大眾!」
(詳見二○○六年和○七年香港作家聯會出版的雙月刊《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聯會07年3月16日舉行春節晚會
香港作家聯會會員大會暨春節聯歡大會,於07年3月16日晚上在北角新都會大酒樓舉行,主禮嘉賓台灣著名詩人報人瘂弦先生在會上作精采的文學講話。

大會由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主持。作聯會長劉以鬯先生致詞勉勵會員為香港社會做好工作。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蔡文中副部長07年3月16日在香港作聯大會致詞時說,香港作聯是香港作家的家,也是內地、台灣和世界華文作家的家;香港作聯為香港內地和世界華文作家的交流起了橋樑作用;祝願香港作聯在未來新里程發揚光大,團結廣大文藝界,寫出最新最美的作品。

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瘂弦先生07年3月16日晚上在香港作聯大會作文學講話,他以敏銳細緻的觀察力,縷述他思考香港在文化上扮演傳承角色對兩岸三地以及全世界華人社會的意義,歸納為以下六項:(一)香港是中華民族新儒學的平台基地;(二)中國武俠電影成為全世界重要電影類型的歷程是在香港完成的;(三)香港是發揚海洋文化——中西文化交流最有成效的都市;(四)香港傳承了中國藝術歌曲,流行歌曲,影響了全世界。各地華人歌曲風格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香港流行歌曲的影響;(五)香港和台灣、內地文學史料專家學者合作,彌補了台灣戒嚴時代對中國文學資料的斷層,通過香港感染祖國的文學,意義重大;(六)香港是華洋雜處的城市,而非常有秩序,土洋之間平衡發展,融合得很好,非常難得;香港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沒有忘記中華傳統文化,在民間保存了強韌的鄉土文化生命力。

香港作聯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致詞總結。
香港作聯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詩劍先生在香港作聯大會上作財務報告。

香港作聯春節晚會席間並有文藝表演;包括:二胡表演(由會員朱道忠、鍾正光、謝麗丹、吳振釗演出)、女聲獨唱:〈美麗的紫荊花〉(陳年芳演出)、詩歌朗誦等。

張詩劍先生朗誦台灣名詩人張默先生於07年2月在香港夜遊尖沙咀星光大道後所寫的詩作:〈今夜‧海在城外嚎叫——香港「星光大道」拾碎〉;另外, 李遠榮先生朗誦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的詩作〈山神〉。

07年3月16日出席香港作聯大會春節晚會的嘉賓包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女士、中聯辦文體部蔡文中副部長、米繼紅處長、孫衛東處長、《大公報》總編輯周慶先生、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委員會主席寒山碧先生、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單周堯教授、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蕭滋先生、日本國際創價學會副會長、香港創價學會理事長李剛壽先生、香港創價學會副理事長陳萍生先生、《紫荊》雜誌社社長劉偉忠先生、台灣《聯合報》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專欄作家薛興國先生、《文匯報》文匯出版社總編輯何梅榮先生、全國政協委員、太平紳士施子清先生、暨南大學中文系潘亞暾教授、多倫多文藝協會理事何睦先生、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秀顏博士、中文大學中文系導師張詠梅博士、《文匯報》副刊高級編輯張俊峰先生等。

出席大會的還有香港作聯永遠名譽會長貝鈞奇先生、犁青先生、名譽會長莊善春先生,創會會長曾敏之先生、作聯會長劉以鬯先生、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副會長陶然先生、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詩劍先生、副會長羅琅先生、副秘書長李遠榮先生、司庫夏馬先生、《香港作家》總編輯周蜜蜜小姐、《香港作家》副總編輯蔡益懷先生及香港作聯理事、會員等共近百人,文友濟濟一堂。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5月9日星期三

台灣著名詩人瘂弦訪港擔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

零七年三月二十一日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歡迎茶會, 瘂弦先生與浸大校長吳清輝教授(右二)、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左二)合影, 旁為浸大中文系許倩藍同學(右一)和傳理學院新聞系宋欣同學(左一)。
(林翠芬攝)

瘂弦先生(中)07年3月21日出席浸大歡迎會,與本港名詩人也斯先生(梁秉鈞教授)(左一)及浸大中文系林幸謙博士合影。(林翠芬攝)

瘂弦先生07年3月21日出席浸大歡迎會,與香港文化界好友 本港音樂作曲家黃建國先生合影。(林翠芬攝)

台灣名詩人瘂弦訪港擔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台灣名詩人瘂弦先生07年訪港任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歡迎茶會,零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傍晚在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舉行。

浸大校長吳清輝教授在07年三月二十一日傍晚歡迎茶會致辭說,浸大一貫堅持全人教育,致力推動深入的文化交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推動社會文化發展。

浸大舉辦國際作家工作坊已是第三屆,介紹優秀的作家與師生交流,讓學生有更豐富和有深度的文化生活。

浸大文學院院長、 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鍾玲教授致歡迎辭,形容瘂弦先生是一位點石成金的文學編輯,能以宏觀角度看事情,並經常鼓勵青年作家。鍾玲教授笑道,瘂弦先生是一位重量級的駐校作家,在工作坊「開門」收寫作徒弟,在這次參加工作坊的三十一位同學中,其中十九位是浸大同學,另外也收了十多位其他學院的同學和中學老師。

瘂弦先生於07年3月21日在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的歡迎茶會致辭時,謙稱自己的一點點成績不配接受如此禮遇,而應向浸大教授群和香港文壇致敬。

「我有一次對小思(致力整理香港文學史料的香港學者盧瑋鑾教授)說,我也是香港作家,我的第一部詩集是1959年在香港出版的,香港文壇也培養和提拔過我!」

瘂弦先生說,這次應邀訪港出席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知道浸大老師中至少有十五位是知名作家,而相信這只是保守估計,實際上浸大有文學實力的作家專家當不止此數!工作坊三年內延攬了四十多位作家,使香港浸會大學成為作家最密集的地方,其規模和內容素質,是整個學術界文藝界中少見的。
「喜愛寫作的年青人,能在這麼多文學褓姆的培育下成長,何其有幸!相信豐收是必然的,一定可以蔚成文風。」瘂弦先生說。

從「九葉詩人」、「白馬湖作家」到九龍塘

瘂弦先生說,由浸大的工作坊回想起三、四十年代抗戰時期昆明的西南聯大,培育了文學史上稱為「九葉詩人」的九位優秀詩人,(包括穆旦、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等)、和三四十年代浙江上虞以春暉中學為發展基地培育的「白馬湖作家」,俱一時俊彥,包括夏丏尊、李叔同、豐子愷、朱光潛、葉紹鈞、俞平伯等,他們辦刊物、開書店,影響遍及全國,(瘂弦先生說他自己青少年時就是讀夏丏尊和朱光潛的作品。)「今天浸大文學院國際作家工作坊的聲勢,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
「祝福浸大成為另一個西南聯大,九龍塘成為另一個白馬湖!」瘂弦先生說。

瘂弦先生曾於一九六六年赴笈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與戴天等一起。「愛荷華的工作坊自有一番風華,我一生都受其影響;浸大工作坊的籌劃在細節上則更周詳。」瘂弦先生推崇這是浸大校長吳清輝教授和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教人如沐春風。
「從愛荷華到九龍塘,我經歷了不少風霜歲月,現在已步入老年。我當了三十多年報刊編輯,曾服務的名作家包括冰心、蕭乾、王西彥,趙清閣,端木蕻良等;又曾花了很多時間跟年青人一起,對中學生讀者的來信也會回覆。我鼓勵年青人永不覺疲倦,同時也向年青人學習,聰明的老人應該向年青人學習。」瘂弦謙虛地說道。
「最富音樂美的誠摯聲音」

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以「最富音樂美的誠摯聲音」形容瘂弦先生的新詩創作特色。
瘂弦先生把家鄉河南梆子、南陽曲子及民謠小調的節奏帶到詩中。

茶會中,浸大中文系許倩藍同學和傳理學院中文新聞組宋欣同學,分別朗誦瘂弦先生詩作〈我的靈魂〉和〈秋歌〉,而瘂弦先生亦朗誦其詩作〈紅玉米〉和〈鹽〉。

出席茶會的嘉賓包括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贊助人洪祖杭夫人、學術及文藝界人士劉紹銘教授、張隆溪教授、潘耀明先生、蔡炎培先生、平路小姐、寒山碧先生、貝鈞奇先生、葉壁光女士、李金銓教授、李嘉琪女士、張詩劍先生、顏純鉤先生、舒非女士、黃建國先生、楊親華先生、原甸先生;以及浸大教職員卓伯棠博士、林幸謙博士、胡燕青老師、徐是雄教授、張宏生教授、陳啟仙女士、黃煜教授、黃子平教授、黃港住博士、譚載喜博士、曹綺麗小姐等。
瘂弦先生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2007,主持「新詩工作坊」,以上課方式,有系統地講述中國新詩的理論體系,並集體討論學生們的詩作。 瘂弦先生說,工作坊同學們寫詩的題材,以寫都市青年寂寞的感覺居多。 瘂弦先生讚賞工作坊同學:「同學們都很向學,大家寫了很多,有的很有希望呢!假以時日,寫作坊一定出人才!」他說。

瘂弦先生零七年訪港期間出席系列文學活動,包括:

*學生新詩工作坊,全期工作坊共六節,每節兩小時,由瘂弦先生擔任指導老師,教導學員新詩創作方法,並討論同學作品,學員為香港各大專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副學士及中學老師。(零七年三月二十日、二十七日,四月三日、十日、十七日及二十四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溫仁才大樓中翼八樓OEM805室舉行。)

* 獅子山詩歌朗誦會(07年3月31日上午在浸大舉行。)
*以瘂弦先生為主導詩人,並有七位本港詩人演出,活動包括:
*(一)瘂弦先生主講:「同行半世紀——新詩給我的人生」。
*(二)科大人文學部陳國球教授主講「瘂弦的弦聲」。
*(三)詩歌朗誦:本港多位名詩人包括也斯、鍾玲、林幸謙、羅貴祥、盧偉力、王良和、胡燕青朗誦詩作,並有浸大音樂系兩位同學為瘂弦先生兩首詩〈藍色的井〉和〈秋歌〉譜成歌曲在朗誦會上首度演唱。

**「人人可以作詩人」公開講座於07年4月14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
*講座嘉賓:
*瘂弦先生(台灣著名詩人)
*李歐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鍾玲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
*此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協辦,為浸大「通識天地」之認可活動。

**瘂弦先生07年訪港期間並於4月21日下午在浸大任「大學文學獎」決審會議新詩組評審。
**「新詩創作與活用文字」專題討論,07年5月5日晚上六時至九時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瘂弦先生和多位本港作家出席,由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主持。
**瘂弦先生並於07年5月26日下午二時至四時半在浸大逸夫校園夏利萊博士演講廳出席「大學文學獎」頒獎典禮。

瘂弦先生簡歷(2007年訪港任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
瘂弦先生,原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縣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在湖南隨軍赴台,1953年畢業於台灣復興崗學院影劇系後,分配到高雄左營海軍電台工作;1954年10月與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被譽為詩壇「鐵三角」;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台台長,1968年以少校軍銜退伍,任《幼獅文藝》主編,帶起文藝風氣,1977年起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共二十一年之久。1966年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為期兩年,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
瘂弦先生的主要著作有:《瘂弦詩抄》(1959)、《深淵》(1968)、《瘂弦自選集》(1977)、《劉半農卷》(1977)、《瘂弦詩集》(1981)、《中國新詩研究》(1981)、《我寫故我在》(編)(1995)、《如歌的行板》(1996)、《美麗新世界》(編)(1996)、《站在巨人肩上》(編)(1996)、《人生散步》(編)(1997)、《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編)(1997)及散文集《聚繖花序》(2004)、《弦外之音》(2006)、《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編)(1997)等。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著名詩人學者 鍾玲教授07年3月31日出席 香港公共圖書館「文學月會」主講「新詩賞析」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鍾玲教授07年 3月31日在中央圖書館主講「新詩賞析」 講座。(林翠芬攝)


鍾玲教授 07年3月31日出席香港公共圖書館文學月會主講「新詩賞析」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鍾玲教授07年 3月31日在中央圖書館「文學月會」主講「新詩賞析」 講座。鍾玲教授分別解說瘂弦先生兩首題為《瓶》和《鹽》的詩、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的名作〈錯誤〉和〈厝骨塔〉、台灣名詩人余光中教授的〈十年看山〉、和台灣早期才女詩人敻虹所寫的〈鏡緣詩〉。

鍾玲教授談到新詩寫作技巧說,詩的語言要新,如要用新的量詞。
鍾玲教授指出,瘂弦先生的《瓶》一詩環繞比喻來寫,比喻通常是名詞,要在形象上有呼應、有關連,才能互作比喻。如《瓶》詩中「笑渦」一詞就用得很好,「因為渦字與水有關,所以與瓶中的水可作聯想。」鍾玲教授解釋。

鍾玲教授說,瘂弦先生的《瓶》一詩用巧妙比喻過往的愛情經驗,用古典詩的排比,寫得很有音樂感。

瘂弦筆下北方二嬤嬤的悲歌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浸大國際作家工作坊主任鍾玲教授3月31日在中央圖書館新詩賞析文學講座中,解讀瘂弦先生兩首分別題為《瓶》和《鹽》的詩。

瘂弦先生的《鹽》一詩開頭就寫道:「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

鍾玲教授指出,退斯妥也夫斯基是俄國十九世紀末大文豪,與托爾斯泰齊名,專寫人內心的心靈痛苦,也常常表現窮人的悲苦。北方窮病致盲的老太太,缺鹽,也缺食物,心中口中只呼喚著鹽,結果絕望自盡,吊死在榆樹上,只餘一陣陣喊道「鹽呀,鹽呀」的聲音「傷逝在風中」。詩中最末一句:「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意思是:即使這位專寫人間疾苦的外國大文豪,也無法懂得二嬤嬤的悲苦,用的是反諷手法;又,連原應悲憫人間的天使也只是「嬉笑著把雪搖給她」,而沒有寄予同情,以表示命運之殘酷。

瘂弦先生 的《鹽》一詩感人至深。鍾玲教授清脆婉轉富感情的聲調朗讀,筆者非常感動。
瘂弦先生的詩感人,鍾玲教授朗誦得非常好,更令人感動,

鍾玲教授指出,瘂弦先生的《鹽》一詩,為幾千年來中國大地上的飢民而寫,詩人用含蓄的手法寫飢民的痛苦,下筆精簡,而愈是輕描淡寫,愈動人心魄。瘂弦先生筆下寫悲憫窮病的飢民,是偉大心靈所寫的詩歌,是悲天憫人的詩人情懷。

鍾玲教授在講座中誦讀旅美名詩人鄭愁予教授的兩首名作〈錯誤〉和〈厝骨塔〉。鍾玲教授指出,鄭愁予教授在詩中用了很多古典詩排比,有宋詞美的意境。

鍾玲教授說,瘂弦先生和鄭愁予教授的詩作都是戲劇感很強。

余光中教授的〈十年看山〉


鍾玲教授又解讀台灣名詩人余光中教授一首題為〈十年看山〉的詩作,是余光中教授於一九八五年離開香港返台後所寫,詩中表達了自己離開香港後才覺悟香港是失去的夢。
余光中教授曾於1975至1985年間在香港中文大學執教。鍾玲以前在台灣大學唸研究所時是余光中教授的學生,她說余光中教授喜歡行山,常帶學生去行山,談論詩文,很喜歡香港的山水。余光中教授〈十年看山〉詩中有很多看似不經意的變化的排比,都是詩人下了功夫經營的。

鍾玲教授指出,詩的押韻排比是要順文意而作。她說,余光中教授作品中詞彙豐富,養份是來自中國古典文學。

〈十年看山〉一詩的開頭是:「十年看山,不是看香港的青山/是這些青山的背後/那片無窮無盡的后土/」
余光中教授居港期間心念大陸,在離別香港前夕,才覺悟到香港的山水,尤其是中文大學周圍的山水,才是他的至愛。「……再一回頭,十年的緣份……頓悟那才是失去的夢土……」 (他是直至1987年台灣開放後才重回大陸的。)

鍾玲教授指出,余光中教授筆下把香港自然景色濃縮,下筆精煉:
「——凌波的八仙,覆地的大帽,鎮關的獅子,昂首的飛鵝」。

鍾玲教授說,讀詩要細心體會詩中的感情和韻律。

台灣女詩人敻虹的〈鏡緣詩〉


鍾玲教授在講座中介紹台灣早期才女詩人敻虹所寫一首題為〈鏡緣詩〉的作品,鍾玲教授譽為愛情詩的上上品,寫得平凡而深刻。那是敻虹女士婚後一二十年所寫,詩中「寫出她對丈夫之深情與過份之執著。詩中也寫出自己破除執著之覺悟。」鍾玲教授說。

〈鏡緣詩〉寫夫婿出門旅行,妻子在家中的思念之情,寫得很有韻味:「……平凡的夫妻/所謂愛情,是願相見——(今晚你宿在四重溪/四重羅帷隔著四重煙夢/今晚你宿在四重溪)……」詩中最末一句「就一世的夫妻論/我說清照啊,我比你幸福」。
鍾玲教授說,李清照是歷代最偉大的女詞人,其夫趙明誠出身官宦之家,(趙明誠父親曾當宰相),趙明誠是古董收藏家,李清照婚後與夫婿很恩愛,可惜其夫在戰亂逃難的路上病逝,李清照遭逢喪夫之痛;而敻虹自忖與丈夫能長相廝守,故更幸福。

鍾玲教授簡歷(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鍾玲教授生於重慶,成長於台灣,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區)、香港大學、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及高雄大學任教;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從事行政工作和學術研究,在浸大創辦國際作家工作坊,貢獻良多。鍾玲教授以詩、散文、小說著作聞名,其評論研究亦屢獲獎項,如《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中的中國文化模式》,創作出版有詩集《芬芳的海》;詩文集《美麗的錯誤》;散文集《愛玉的人》、《日月同行》、《大地春雨》;及小說集《鍾玲極短篇》、《生死冤家》、《大輪廻》等。



香港公共圖書館文學月會講座「從認識到欣賞——跟詩歌談戀愛」

香港公共圖書館2007年度文學月會講座以「從認識到欣賞——跟詩歌談戀愛」為主題,共有三講,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已舉行的是:
二○○七年一月六日下午,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作家朱少璋博士主持,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陳偉強博士主講:「古典詩賞析」;

二○○七年二月二十四日下午,本港名作家、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副教授胡燕青教授主講「怎樣和新詩交朋友」,;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作家朱少璋博士主持 ;

二○○七年三月三十一日下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鍾玲教授主講「新詩賞析」;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作家朱少璋博士主持。

(香港公共圖書館推廣活動組 查詢:TEL: 29212645 )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5月4日星期五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2007年四至六月舉辦「梁羽生武俠小說簡介」展覽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
(照片由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提供)

香港文學資料室舉行專題展覽介紹本地文學發展。 (照片由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提供)


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07年四至六月舉辦「梁羽生武俠小說簡介」展覽

撰文及部份攝影:林翠芬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於07年四至六月期間舉辦「梁羽生武俠小說簡介」展覽,介紹梁羽生先生創作武俠小說的緣起、重要作品及其特色等,並展出梁羽生先生手稿、小說簽名本、和早期出版的小說版本,以及由本港名畫家江啟明先生所繪的梁羽生先生畫像。

展覽中指出,梁羽生先生原名陳文統,生於書香門第,畢業於嶺南大學經濟系;他的舊學根底深厚,工詩詞,故其小說中有詩詞意境。梁羽生武俠小說的最大特色是重視教化功能,以武力達到俠義的目的,並強調愛國意識。


展覽中縷述梁羽生先生武俠小說內涵的武、情、詩、史的層次。

梁羽生先生曾任本港《大公報》和《新晚報》副刊編輯。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作品《龍虎鬥京華》是於1954年在《新晚報》連載發表面世。

展覽中展出了梁羽生先生《龍虎鬥京華》早期版本(偉青書店出版)

展覽中展出了梁羽生先生三十五部經典武俠小說的創作年表。

《七劍下天山》,1956-57年在《大公報》「小說林」連載發表。
《白髮魔女傳》於1957-58年在《大公報》「小說林」版連載發表。
《萍蹤俠影錄》(1959-60年在《大公報》「小說林」發表。)
《女帝奇英傳》(又名 《唐宮恩怨錄》 )於1961於62年發表。
《雲海玉弓錄》於1961-63年在《新晚報》連載發表。
《武當一劍》(1980-83年在《大公報》「小說林」連載發表。)

(筆者按: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於近年重新出版了梁羽生先生的武俠小說系列。)

近年旅居澳洲的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先生,曾於二○○一年十一月底返港出席浸會大學中文系主辦的梁羽生武俠小說研討會「講武論俠會」。(可閱筆者於二○○二年出版的《跨世紀文化名人訪問錄》(花千樹出版社出版))。另外,梁羽生先生曾於2006年12月訪港出席天地圖書公司三十周年慶典。



圖為武俠小說名作家梁羽生先生(右)於2006年12月訪港出席天地圖書公司三十周年慶典時留影。旁為天地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孫立川先生。(林翠芬攝)





近年旅居澳洲的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先生,曾於二○○一年十一月底返港出席浸會大學中文系主辦的梁羽生武俠小說研討會「講武論俠會」。(林翠芬攝)



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07年四至六月舉辦的「梁羽生武俠小說簡介」展覽,
展覽至六月底,讀者們可不要錯過!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07年1月至3月舉辦了介紹本地文學評論的專題展覽

香港中央圖書館八樓香港文學資料室07年1月至3月專題展覽介紹本地文學評論的發展,展覽重點介紹本地文學評論家及評論專著、文藝刊物及文學活動,讓市民對本港文學評論的發展有更豐富的認識。

該次專題展覽介紹多位本港著名學者包括林以亮先生(宋淇先生)、胡菊人先生、杜漸先生、盧瑋鑾教授及黃維樑教授等多位本地文學評論家及其文學評論專著,他們在香港文學評論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展覽亦介紹為文學評論提供園地的文學期刊和報章副刊專欄,例如《香港文學》、《作家月刊》、《八方》、《素葉文學》,以及《星島日報》、《文匯報》、《大公報》和《華僑日報》等。

展覽又指出,香港的專上院校、文學團體和政府機構常舉辦文學活動,如研討會、講座、徵文比賽、文學獎項等,亦推動了文學評論在香港的發展。此外,香港文學界和學術界積極舉辦國際性的文學研討會,把香港文學評論推向國際。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定期舉辦專題展覽和文學專題講座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自二○○四年起定期舉辦專題展覽,介紹不同文學類別的本港文學作家及作品,展出作家的手稿、畫像和作品,以增進讀者對本土文學的認識和興趣。其中以往幾年間部份已舉辦的展覽如下:
「五十年代香港小說作家(第一部份)」(2.1.2004-31.3.2004)
「五十年代香港小說作家(第二部份)」(1.4.2004-30.6.2004)
「香港舊體詩『詩社』及『詞社』的發展」(1.7.2004-30.9.2004)
「從小說到電影:張愛玲與李碧華」(1.10.2004-31.12.2004)
「追尋香港往昔:『魯金文庫』報章專欄介紹」(2.1.2005-31.3.2005)
「戲劇人生:杜國威與《南海十三郎》」(1.4.2005-30.6.2005)
「香港新詩發展」(1.7.2005-30.9.2005)
「香港報章的『專欄文學』」(1.10.2005-31.12.2005)
「微型小說多面體」(2.1.2006-31.3.2006)
「金庸經典《射鵰英雄傳》」(1.4.2006-31.6.2006)
「旅遊文學」(1.7.2006-30.9.2006)
「傳記文學」(1.10.2006-31.12.2006)
「文學評論」(2.1.2007-31.3.2007)


香港文學資料室亦邀請本港文學作家及學者主講香港文學專題講座,以推廣香港文學及推動閱讀香港文學作品風氣。近年來曾舉辦的講座包括:

寒山碧先生:「香港傳記文學的發展、特色及其影響」(6.10.2001)
杜國威先生:「我和杜Sir有個約會——從舞台到電影」(5.1.2003)
杜國威先生:「我和杜Sir有個約會——創意與音樂劇」(12.1.2003)
許子東教授:「從小說到電影——張愛玲神話」(14.11.2004)
李小良教授:「從小說到電影——李碧華的慾望與都市」(28.11.2004)
張詩劍先生:「詩的意象」(26.3.2005)
李我先生:「天空小說的創作與演繹」(27.3.2005)
邱少彬先生:「文學的音樂韻律」(2.4.2005)
梁荔玲小姐:「從劇本到小說」(3.4.2005)
潘耀明先生:「旅遊文學的創作」(7.10.2006)
楊興安先生:「金庸小說與文學」(14.10.2006)
舒非小姐、顏純鈎先生:「散文寫作的『易』與『難』」(22.10.2006)
容若先生:「方言與文學」(28.10.2006)

題:中央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室簡介
康文署轄下中央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室,是香港中央圖書館的一個專題參考部門,專門蒐集本地文學作品和作家資料,供讀者閱覽及研究參考。香港文學資料室成立的宗旨是保存本土文學,和推動香港的文學研究及發展。

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珍藏的資料包括:
*香港文學作家的作品、研究及評論香港文學的書籍及期刊約二萬一千項。
*香港文學作家手稿約三千九百項。
*香港文學剪報資料約一萬二千五百項。
*香港文學作家資料庫已搜集約一千位香港文學作家的基本資料,部份作家檔案還包括作品及作品評論的書目及篇目。

*館藏資料將會陸續增加,並不斷補充更新資訊。
*香港文學資料室收藏的書籍、手稿及作家捐贈物品相當珍貴,甚具參考價值。館藏只供讀者在館內閱覽及研究參考之用。

*館藏部份香港文學剪報、作家手稿,以及《香港文學作家傳略》,已獲版權許可並經數碼化處理,讀者可透過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多媒體資訊系統查閱,網址http://hkclweb.hkpl.gov.hk

*資料室內並設有珍本閱覽室,供讀者閱覽文獻及手稿之用。

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歡迎各界人士捐贈有關香港文學的書籍和資料,包括:書籍、期刊、報紙文藝版、作家手稿、信札、照片及有關文獻。

查詢可致函或致電與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職員聯絡。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地址: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中央圖書館8樓
電話:2921 0323
傳真:2923 7667
電郵:hkcl-hkl@lcsd.gov.hk



(本文部份圖文資料由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提供,謹此致謝!)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
(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2007年5月2日星期三

鑪峰雅集 堅持寫實主義創作道路半世紀

鑪峰雅集07年3月15日晚上舉行成立四十八週年暨春節聯歡晚會。鑪峰雅集會長羅琅先生致詞,旁為前輩作家慕容羽軍(右二)、方寬烈(右一)、和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秀顏博士(右三)、中文大學中文系導師張詠梅博士(右四)。(林翠芬攝)

鑪峰光景好 廣結文緣/堅持寫實主義創作道路半世紀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團體鑪峰雅集慶48週年


撰文及攝影:林翠芬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團體鑪峰雅集07年3月15日舉行48週年聯歡。
羅琅先生主編《鑪峰文集》07年1月出版

鑪峰雅集由本港文化出版界前輩羅琅、小說家海辛先生及李陽、譚秀牧等於1959年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團體,見證香港文壇的發展;每個星期天中午茶敘,談文說藝,以文會友,風雨不改,鑪峰雅集同寅半世紀辛勤創作,默默耕耘,當年的文藝青年如今鬢髮已斑,而理想和友情不淡,實在難能可貴。對於鑪峰雅集前輩們致力貫徹文學創作反映現實的文藝觀,筆者也甚感認同。

鑪峰雅集會長羅琅先生07年3月15日晚上在鑪峰雅集48週年聯歡晚會致詞時說:「鑪峰同人半世紀以來堅持對文化的熱忱,不爭名利,有多少力量就發多少光,以友誼、文化和尊嚴為重,今後將繼續努力,更盼中青年才俊繼往開來。」

「鑪峰雅集成立48週年聯歡,得到舊雨新知文友光臨,我謹表示歡迎並致謝,我們這個聚會一年一度燕歸來,我們憑自己力量做自己事,憑大家對文化的熱忱,不爭名、不謀利、不伸手、不求賜,只憑自己的力量有多少力量就發多少光。我們堅守對尊嚴的追求,大家都以友誼為重,重視文化。」羅琅先生說。

「我們今晚得到何睦老先生(旅加作家、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創會理事)墨寶,又蒙俞何兄撰對聯和請書法家高石先生揮毫,聯曰:『鑪峰光景好 廣結文緣伸雅集;翰海采文豐新描景緻頌春暉』。這是對我們這幾十年堅持文學創作道路的肯定和讚譽。我們應感高興和光榮,希望今後再繼續努力,更希望有年青一代繼往開來,今晚中青年才俊已出現,說明鑪峰必後繼有人,可發揚光大。」羅琅先生說道。

「去年我們在這裏舉行47週年聯歡,我請大家惠贈大作,由本人編成書向藝發局申請資助,獲藝展局資助印刷製作費22,000元,交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書名《鑪峰文集》,已印行,在各大書店公開發售,得到好評,可堪安慰。今年我們亦想再編《鑪峰文集》2007年版,希望大家踴躍交稿,但要聲明主編有最後決定權,決定是否刊出。我們亦將同樣請出版社申請,主編的責任是審稿、編輯、校清樣,一腳踢的義務;來稿最長不超過五仟字,希望07年五月初交稿,趕上07年6月藝發局申請截止前完成組稿工作。」

羅琅主編《鑪峰文集》出版

由羅琅先生主編的《鑪峰文集》已於07年1月出版,書中輯錄本港卅位文化界前輩的作品,包括:林蔭、鄭炳南、凌雁、林馥的短篇小說;散文和隨筆札記有陳實、羅孚、吳羊璧、海辛、李蕙、古勵、陳月明的文章;還有名畫家歐陽乃霑的香港風情等詩作;以及羅琅、張初、譚秀牧、方寬烈、吳萱人、許定銘、何睦、郭魂、鄭烔堅、藍真、黃尚允、甘豐穗(遺作——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歷史的見證)、慕容羽軍、司徒敏青(東初)、游隼的散文;張君默、謝雨凝、陳少華、譚帝森的遊記等。書中文章甚富可讀和文化歷史參考價值。

羅琅先生在鑪峰雅集春節聯歡席間誦讀他主編新出版《鑪峰文集》中的一些佳作。

例如,本港出版界老前輩藍真先生的散文作品——〈書林兩章〉:一、憶廖公——記廖承志與香港出版人的一次內部談話;二、〈感情的野馬〉。
藍真先生在〈感情的野馬〉一文中憶述青年時代很喜歡我國名詩人臧克家先生的名作〈感情的野馬〉長詩詩集,並抄寄了其中詩句,送給自己暗戀的少女——後來成為了他妻子的散文作家李蕙女士。夫妻倆志同道合,攜手同走人生道路。
「時光會暗中偷換了人心;」(臧克家詩句)
藍真先生在文中寫道:「我和妻子風雨同舟度過了五十二個寒暑……生命長河中同命運共甘苦的日子,更令人刻骨銘心。」

夫妻倆暮年「燈前相對讀書樓」(陳寅恪詩句),燈下各自讀喜愛的書,互相傾訴心底話,共同回憶難忘往事,是難以言傳的幸福。

這樣白頭到老的良緣,世間難求,真是羡煞旁人。

鑪峰雅集 ——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團體

鑪峰雅集 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團體。鑪峰雅集會長、本港出版界前輩羅琅先生(筆名游隼)在他主編的《鑪峰文集》書中撰寫〈鑪峰雅集半世紀〉一文,縷述鑪峰雅集五十年的歷史淵源歷程。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本港一群在出版、新聞、教育、電影界工作的年青人,常在報上發表文章,反映香港社會各個角落的現實情況,通過文字進行吶喚、呼號。」

「我們在報上閱讀各人作品,搞通訊聯絡見面,相約品茗,結伴郊遊聯誼,談文說藝,增進友誼。」一九五九年春,由羅琅、海辛、李陽、黃夏、譚秀牧倡議,獲吳其敏、藍真、何達、鄭樹堅等長輩支持,舉行首次新春聯歡;出席者還有秦西寧(舒巷城),何達、麥秋等數十人、其後又有張君默、王方、李繼天、卓琳清等加入,陣容壯大。

鑪峰雅集每星期天固定的茶局,幾十年風雨無阻,每週茶局維持至今五十年不變,可以說是香港文化活動的一個記錄,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團體。

「鑪峰這班朋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角落,我們的作品描寫和反映人生的經歷、憧憬和理想。」羅琅先生說。
鑪峰雅集 幾位主持人雖已屆古稀之年,至今還精神健壯,不離不棄,實在難得。

一九九五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成立。鑪峰雅集正式註冊為不牟利社團,並獲藝展局資助出版《鑪峰文叢》兩輯:
第一輯:《高旅雜文》、《羅隼選集》、《黃蒙田散文集回憶篇》、《看霧的季節》(譚秀牧著)、《戴臉譜的香港人》(海辛著);
第二輯:《絲韋隨筆》(羅孚著)、《香港五十秋》(吳羊璧著)、《夜闌瑣記》(舒巷城著)、《聚散依依》(張君默著)、《覆瓿小集》(楊柳風著)、以及《黃蒙田序跋集》。

鑪峰雅集並於二○○○年獲藝發局資助出版《鑪峰文藝》雙月刊共五期,筆者曾任該刊特約資深記者,專訪了在香港創作漫畫和文學作品大半世紀的鄭家鎮先生、和數十年來堅持紀實攝影創作道路的「迹叔」陳迹先生。兩位前輩現俱已故。

鑪峰雅集曾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至廿五日在香港中環三聯書店展覽廳舉行「鑪峰雅集四十年藝展」,紀念鑪峰四十周年、展出鑪峰雅集同寅的書畫創作、手稿、出版物等。

正如羅琅先生說,鑪峰雅集同寅歷經數十載生活磨練,為文學起磚石的作用,仍一貫堅持對文化的熱誠,不爭名、不謀利、不伸手、不求賜,只憑自己的力量有多少熱就發多少光,堅持對尊嚴的追求,實在難能可貴。

鑪峰雅集多位文壇老朋友已作古人:高旅、何達、蕭銅、舒巷城、翁靈文、陳迹、卓琳清、鄭家鎮、盧敦、黃繼持、何紫、張文達、吳其敏、薛后、甘豐穗、陳潞等,然而他們為文化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將長存。

鑪峰雅集07年3月15日四十八週年會慶聯歡

鑪峰雅集07年3月15日晚上在香港北角新都會大酒樓舉行成立四十八週年暨春節聯歡晚會。
晚會筵開七席,出席者包括:羅琅、海辛、鄧仲文、許定銘、羅孚、慕容羽軍、蕭滋、水禾田、寒山碧、方寬烈、林蔭、宇無名、王方、郭魂、容若、黃俊東、劉濟昆、藍海文、歐陽乃霑、馮凌霄、周落霞(謝雨凝)、許禮平、陳少華、夏馬、陳月明、吳萱人、孟子微、秀實、劉麗北(已故名詩人劉火子前輩的女公子)、馮偉才(嶺南大學客座導師)、林翠芬、中文大學新亞圖書館主任館長馬輝洪先生、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秀顏博士、中文大學中文系導師張詠梅博士等,文友濟濟一堂。

印刷界前輩俞何先生撰聯致賀,聯曰:「鑪峰光景好 廣結文緣伸雅集;翰海采文豐 新描景緻頌春暉」,由書法家高石先生揮毫。

旅加作家,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創會理事何睦先生詩作(八十抒懷)

「俯仰人間八十年,耄期客地亦欣然,
粗茶淡飯半為飽,明月清風不用錢,
無欲無求閒自立,有情有義尚前賢,
落霞孤鶩隨心賞,四季炎涼可看天。」




鑪峰雅集文友友誼長久,數十年如一日。鑪峰雅集07年3月15日春節聯歡文友濟濟一堂。
(林翠芬攝)


「2007香港文學活動摘記訪寫計劃」http://hklit2007.blogspot.com/(撰文:林翠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